和人聊天,问及有什么梦想。如果说没有,那是要被鄙视的。“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这是幼儿园的回答,“娶妻生娃”是农村人的愿望。而如果说出来的是什么“我要赚大钱”,“我要很有名”,那估计你就算不是第三类青年,也顶多是个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们都喜欢把环游世界等高难度任务当作信条,并对所有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答案嗤之以鼻。

梦想像一场瘟疫一样扩散到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被呼吸,被谈论,被歌颂,被消费。

我们习惯了对他人的梦想评头论足,却忘了梦想本身就是样私人的东西。

 

 

沉默的梦想

 

文/胡天语(澳门大学)

 

 

1

晚来无事,翻报纸的时候看到一篇报道。是对某个15岁童工的采访。迅速浏览了一下,无非还是那些要素:迫于生计,带着家人的期望来到大城市,在流水线上做着简单粗暴的工作,每天工作15小时,拿着低薪的同时要忍受老板的克扣,沉迷网络游戏……日光之下再无新事,看起来和任何一个低龄的农民工没有区别。

每个大城市都有着这么一群孩子,在本该享受青春的时候,他们与光相悖而生。

 

 

但当被问到有什么梦想时,这个叫管民的重庆孩子说:

“我没有梦想,我为什么就一定要有梦想呢?”

 

2

这个快速消费的社会创造了两样信仰:一是梦想,一是爱情。

每一年有那么多的电影唱片书籍话剧,它们争相歌颂着梦想的伟大和爱情的美丽。每年有那么多的人和事被宣扬,因为他们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或拥有完美的爱情。

和人聊天,问及有什么梦想。如果说没有,那是要被鄙视的。“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这是幼儿园的回答,“娶妻生娃”是农村人的愿望。而如果说出来的是什么“我要赚大钱”,“我要很有名”,那估计你就算不是第三类青年,也顶多是个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们都喜欢把环游世界等高难度任务当作信条,并对所有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答案嗤之以鼻。

梦想像一场瘟疫一样扩散到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被呼吸,被谈论,被歌颂,被消费。

我们习惯了对他人的梦想评头论足,却忘了梦想本身就是样私人的东西。

 

3

“我为什么一定就要有梦想呢?”

我当然可以列举出一堆好处:有了梦想你的人生才有前进的方向,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才知道要怎么努力……我也可以找出一堆例子,从古到今从来就没有缺过励志的故事。

但我知道面对他的一切解释都是徒劳。

他也许梦想过和同龄人一起上学,却因为家境贫困不得不放弃。

他也许梦想过牵起某个女生的手,却最终看着她挽起了别家的高富帅。

他也许梦想过要出人头地,最后却发现没学历没关系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

欢喜或光荣都是别家的典礼,留给自己的只有众多机器中默默挑着电线的机械重复。当所有的梦想都会搁浅在现实的冰山上,当所有的梦想都最终被证明是奢望,我用什么去证明给他看有梦想真的是一件好事。

他说,他喜欢网游,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他是真正的主人。

但如果有一天他发现其实游戏的世界一样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RMB玩家的等级和装备可以砸到他从未想过的高度,那又会怎么样呢。

 

 

生存是唯一的规则,这或许残忍,却是无可奈何的真实。

我当然可以说,让他把梦想定得低一点,容易一点。但当那卑微却又小心翼翼的梦想摆在其他人光鲜的愿景前时,那种自惭形愧从来不曾因为他的出身而有所减少。

对于他,世界可能是公的不是母的,也可能是平的不是圆的,但却从来不会是公平的。

而更多的管民们,对着机器挑完了十六个小时的铜线,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双手的伤口,默默回到宿舍陷入无梦的睡眠。

没有梦想,也没有梦境,他们的生活只有沉重而无尽的现实。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4

我们是幸运的人。生于这样的年代,家境小康生活平稳,不可为所欲为却至少可以基本顺心。

于是我们眼光高了起来,言及民主自由,谈论法制道德,争辩制度素质。我们高屋建瓴,高谈阔论,看大量的书只为寻找一个别人都没用过的名词或名字。

但我们总是忽视在同一个国家里,有着许多连梦想都不敢拥有的同龄人。我们嘲笑非主流,轻视农民工,对一切“不入流”的人和事表示调侃,却忘了我们唯一比他们占优的地方不过是出生时运气好点而已。

有多少人宣告着要环游世界,就有多少人为了三餐发愁。有多少人渴望成为艺术家,就有多少人希望能找到一份简单哪怕劳累的工作。这是人间的真相,却往往被粗糙地解读。

我们呼喊着周星驰的电影里的口号:人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又有什么分别。

 

 

但我们都忘了,从来没有鱼是自愿变成咸鱼的,所有的咸鱼都是被迫的。

 

5

信息时代的坏处在于,在大量信息的冲击下,所有的东西都被符号化和抽象化了,包括人。

我们对人的印象变得平板而抽象,较之深入的了解,我们更习惯于在人人微博上一点点猜出对方的喜好和性格。

有人喜欢淘宝打扮逛街自拍,有人关心家国天下时事评论,有人热爱旅游,有人关注升学。这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却永远只能让人以片面的方式记住另一个人。我们匆匆地在社交网站在浏览着,然后迅速在心里给他人贴上标签,甚至不管那是不是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而更多的人,我们在报纸电视和电脑屏幕上扫过他们的生平,就再也不曾得见。

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些与光相悖的孩子是如何生存的,他们对于我们来说不过是一个极其抽象的集体。对于那些沉默在黑暗中的年轻人,我们轻率地将其归于体制,然后开始发表见解。我们不曾试图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也不曾费心去考虑他们的诉求。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度甚至是同一个地方,却陌生得如同两个世界的人。

他们就那样成了这个世界的盲点,在黑暗中生生不息。

 

6

梦想从不该是奢侈品,梦想存在的意义也从不是少数人用来夸耀自己的说辞。

是时候了,我们试着去关心未曾重视过的他们,我们试着去倾听从未在意过的他们。他们的想法也许略显幼稚,也总归是发自内心,而每一份真诚都值得尊敬。如果说我们还有未来,那也一定是一个平等而光明的未来。只有当我们的目光成为他们世界中新生的光亮,那长久的黑暗才会最终烟消云散。

也许这光尚微弱,却足以点亮梦想。也许梦想不一定都能实现,但总应该有敢去梦想的勇气。

 

 

 

(采编:麦静;责编:麦静)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