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黃迪穎研究員等近年來在中國內蒙寧城中侏羅世道虎溝動物群(距今約1億6500萬年)和遼寧北票早白堊世熱河動物群(約1億2500萬年)中發現巨型跳蚤化石,該發現將蚤目的化石紀錄至少提前4000多萬年,受到國際關注。

中新網報導,黃迪穎表示,此次發現的中生代的跳蚤體型十分巨大,通常體長在1.5厘米左右,有的種類甚至可以超過2厘米,相當於今天跳蚤的8倍或更多倍,但是牠們的體型並非側扁,而是接近背腹扁平。牠們具有很長的後口式吸管式口器,足很長,發育各種櫛狀剛毛,但後足並不像現代種類那樣是跳躍型,爪很長,胸部急腹部發育大量向後的鬃毛。

據報導,跳蚤難以保存為化石,跳蚤化石多見於新生代琥珀,但都是現代類型。因此,關於蚤目的起源及中生代的演化證據長期缺失。

報導指出,跳蚤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血液。新發現的跳蚤足部剛毛以及體表的鬃毛,揭示牠們適於寄生在具毛的脊椎動物體表。但當時的哺乳動物體型很小,這些巨型跳蚤可能隱藏在寄主的巢穴中吸吮寄主血液,「不過當時還存在很多帶毛恐龍,也不能排除牠們寄生於帶毛恐龍體表的可能。」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