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骆驼 | 评论(0) | 标签:读书看电影

泰坦尼克号3D开画一周,打破了内地电影票房单日和单周票房纪录,拿到了5亿人民币的神话级票房数据,对比惨淡的北美票房和不温不火的其他电影市场反应,这部重映片在中国取得的成绩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我认为,这至少反应了几个问题:

首先,市场的繁荣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让更多人开始了有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电影,恰恰是最基本的精神文化消费。尤其在《阿凡达》在国内取得14亿票房之后,内地电影院线开始大规模升级改造,3D和IMAX3D逐渐成为主流,有了硬件基础,没有2D版本的泰坦尼克号3D才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其次,内地电影市场虚火旺盛,但真正在艺术上能够感染观众的影片数量太少,人们渴望获得更高水平的电影作品。国产电影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受到重重掣肘,无法在最具价值的历史和现实主义题材中挖掘素材,在技术上又不可能与工业化的好莱坞相提并论,因此除了几位重量级导演的少数作品外,基本没有对电影市场的繁荣贡献什么力量。而大量好莱坞影片缺乏基本的艺术内涵,以视觉为切入点,摆出一副只为圈钱而来的架势,居然总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更是说明了内地观众太缺乏真正的观影享受了。

第三,泰坦尼克号3D在游轮沉没100周年,电影上映15年后重映,契合了当下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的怀旧心态。最近几年,随着八零后生人的一代逐渐走入社会、渐渐成熟,他们对现实的认知逐渐清晰起来。怀旧是属于这一代人的普遍心理,它是在对社会现状与生存境遇隐隐不满的情况下,在成熟世故与保持纯真的内心碰撞之中产生出来的集体情绪。通过论坛、微博和社交网络的种种段子与话题我们可以看出,在面对诸多现实的压力以及对未来更好预期的缺乏基础上,对美好童真的怀念正在暗流涌动。过去的一切,包括卡通、电影、游戏、漫画乃至课本,都可以成为集体情绪宣泄的渠道。而《泰坦尼克号》,作为1998年初国内引进的现象级影片,想必在这一代人的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今,他们成为电影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拥有经济能力的一代人涌入影院,其实是画出了一道中国独有的怀旧风景线。

第四,我们永远也无法否认人际传播的效力,作为进化历史上长久的社会型动物,当人类面临某种情绪在群体中蔓延时,总是会表现得缺乏定力。就像人们总是会选择人多的饭店一样。

这几种原因交替作用,造就了这部电影的现象重现。个人认为,其中第三个原因最为重要。用知名影评人暗夜骑士的话说:“14年之后的重映在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票房都不算太好,中国内地会是个例外,我觉得倒不是内地人钱好赚,而是因为我们的集体回忆中幸福的部分太少,苦难的部分又太多。《泰坦尼克号》大抵是属于少得可怜的那部分。”

1912年,在中国历史刚刚开始步履蹒跚地告别帝王统治的时候,西方国家已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那是一个充满了工业气息的自信年代,在日不落帝国伟大的余晖中,在被掩盖的激烈社会矛盾之上,是人类豪情万丈征服自然的幼稚勇气。泰坦尼克号,这艘排水量达到46000吨的大船,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乃至整个英伦的骄傲,号称永不沉没的梦幻之船,正是人类伟大勇气的杰出代表和一个时代的完美代言——直到它在首航中沉没,永远地带走了1503个灵魂。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太过遥远,也与己无关,我们的泰坦尼克情结还是更多地来自于十五年前的那部电影。就一部影片来说,神导詹姆斯•卡梅隆展现出了绝代影坛的创作水准,将《泰坦尼克号》的简单与复杂恰到好处地拿捏在了一起。它的简单,展现在对历史与剧情的处理上,把那个年代的社会阶层森严的等级观念、性别歧视以及贵族精神,和虚构的爱情故事完美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不多也不少,没有一句废话。它的复杂,则通过对细节的考究,对技术的苛求和对影片全局的把控体现出来。电影的情节推进错落有致,人物性格、社会背景和角色之间的互动生动而真实,把一个编造出来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泰坦尼克号》将惊人的视觉效果和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观众获得了视觉和心灵双重的震撼。

对很多中国观众来说,《泰坦尼克号》是一部好莱坞电影的大门,迈过之后,才发现其中的精彩;对中国的电影从业人员来说,《泰坦尼克号》是一部关于电影市场的启蒙作品,在这之后,国产电影才开始真正地尝试市场化运作。可以说,没有它,我们的国产大片也许还要推迟几年才会出现。泰坦尼克号的制片人说,这部电影是好莱坞经典制作模式最后也是最华丽的献映。对好莱坞来说,《泰坦尼克号》可能是对辉煌的二十世纪电影的总结性影片;但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这部电影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当我们回首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时的盛况,也许我们会发现,停留在很多人心中的,也许并不是这部电影本身,而是那时的自己、同学或者朋友,那时所有伴随我们一起感动,一起流泪的人和事。正因如此,当那些熟悉的音乐响起,我们的心灵不可避免地与之共鸣。和首次上映时不同,这一次,许多人在电影开场、音乐响起时便留下了眼泪。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泛起了属于十几年前的回忆。

《泰坦尼克号》在北美市场的票房失利,是因为对于那里的大多数电影观众拥有更多选择,而重温一部十几年前的影片只是这些选择中很普通的一个。在北美电影市场,重映影片从没取得过令人瞩目的票房成绩,因为重映本身就难以避免再次圈钱的嫌疑。但是对于广大中国观众来说,《泰坦尼克号》拥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那段对未来拥有美好憧憬的青葱岁月,已经伴随着泛黄的镜头一起再也无法找回。这时的泰坦尼克,是我们为数不多的,梦回往昔的机会。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