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公告称,从4月1日起,福建省内原湄洲湾港港区、原泉州港港区以及莆田港,合并整合成“湄洲湾港”,原“泉州港泉州湾港区”也更名为“湄洲湾港泉州湾港区”。千年古港“泉州港”的更名,引起当地民众和不少网友的争议。

湄洲湾港,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北岸是莆田市,南岸是泉州市,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但泉州港的历史知名度却为更高。泉州港,古称刺桐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空前繁盛,泉州港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而根据公开资料,2011年,湄洲湾港的货物吞吐量约为4509万吨,泉州港是9330万吨,约为湄洲湾港的2倍。

论历史底蕴,论现在的经济地位,泉州港都不比湄洲湾港弱,为什么两者整合后“泉州港”反而消失了?不少网友在福建当地论坛、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等地发出类似疑问。

“如果是湄州湾港并入泉州港,可以扬名,借泉州的品牌嘛。摘了自己的牌子,我就完全蒙了!问了泉州人民吗?凭什么呢?”知名网友“薛蛮子”的上述微博被网友转发次数过万。

微博认证身份为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油城分局政治委员的网友“李园春園”称:最近几年,全国不少地方争名人故里,打历史品牌。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惜花巨资为名人塑像,造名人故居。连西门庆的故里都争得热火朝天,而我们泉州港这样具有千余年历史、名扬世界的港名怎能不力保?

“港口整合在于提高其全球影响力。国际大港多以名城命之,城市知名度助推了港口影响力。整合命名不能心血来潮,资源优化、文化传承、品牌塑造、市场价值都要顾及,放弃用历史名港命名泉莆海港群绝非最佳选择。建议改为:‘泉州一湄洲港’。”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郭培明在其实名认证微博上称。

中新社消息则称,整合之后,福建沿海正式形成厦门港、湄洲湾港、福州港三大港口格局。消息引述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局长陈宜国表示,新的湄洲湾港将对原有各港区功能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有效分工、连片开发、错位发展。

有网友在哀悼“泉州港”时想起了北京的崇文区、宣武区,同样富有厚重历史底蕴,却在并入东城区、西城区后消失不见。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不少地方纷纷改名换姓,最常见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风景名胜所在地改以景点名作为城市名。例如,安徽的徽州改为黄山,湖南的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四川灌县改名都江堰市,福建崇安县改名武夷山市等。

也有改名后因争议太大又改回去的。湖北的襄阳改为襄樊近60年后又改回襄阳。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原县级淮安市,在2001年被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来的淮阴市则同时改成了淮安市。此次更名引起了不少“老淮安”的反对。2012年,淮安市楚州区又夺回了“淮安”之名,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

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钱文忠认为,很多地方改名,“背后都是‘钱’字作怪,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牺牲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泉州之改名,似乎对发展经济并无好处。究竟出于什么考虑?实在参不透。”

实际上,泉州港整合进湄洲湾港早有预兆。早在2009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指出,《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当年正式出台。海峡西岸沿海将建起三大港口群——北部的福州港,中部的湄洲湾港,南部的厦门港,方案对各港口的腹地使用进行了明确划分,其中,湄洲湾港腹地范围主要覆盖泉州、莆田、三明。

投资数据更能说明政府对两个港口的偏好。2011年,湄洲湾港港航固定资产投资达30.5亿元,而原泉州港的投资仅接近4亿。

郭培明认为,“古代大港虽不等同今日价值,但一个新港的品牌更非一时之功可及,何况泉州港己近亿吨港,放弃泉州港名称是对文化资源与经济价值极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