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4日,央视《新闻1+1》播出了《“良心哥”:坚决不做“老油条”!》在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介绍道:“卖这个油条人的名字叫刘洪安,食品安全的安,在本周他参加了国家级的食品安全的大的论坛,在他的前后是十来位部长级的官员的演讲,他唯一一个不要说部长了,连科长、股长都不是的平头百姓,却抢了这些部长的戏,而且让部长们被抢的还觉得非常高兴,来走近他。”

  显然,连见多识广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都对“良心哥”露出了敬佩之情。而这位“抢了部长的戏”的“良心哥”,对此却不以为然。不但认为“其实我没有那么高尚”,而且因“盈利也比原来多了四分之一”,觉得“做好事有利可图”。

  首先,“其实我没有那么高尚”,并非“良心哥”的谦虚。“良心哥”的得名,是因为他经营的油条做到了“安全用油,杜绝复炸”。这种有良心的买卖,既不需要很崇高的职业道德支持,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是基于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良心使然。如此定义,会不会“矮化”了“良心哥”这位“平民英雄”?其实不然。在此要感谢“良心哥”说出了“其实我没有那么高尚”,就如“托举哥”说的“这只是举手之劳”一样,一下子让这种“英雄行为”变得因平凡而人人可为。这就给当前社会急需的道德救赎提供了一个“并不高尚”的平台。

  虽然当今社会太需要这样的“平民英雄”了,但是,对这种“学英雄,做英雄”的号召,不能让其落入以往塑造“高大全”形象的窠臼。当前出现的“平民英雄”或“最美”人物,都是相对于一种失去道德底线的社会缺德,并非超出社会应有的公序良俗的高尚表现。其中需要的是道德救赎之下的良心回归,而不需要作超越基本社会道德伦理的拔高。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高尚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精神上的纯洁,高尚,是简单的,也是深奥的。初中语文课文《鞠躬尽瘁》是这样描写主人公的:“是多么高尚的人啊!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样的境界,或曰高尚,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因此,“良心哥”的“其实我没有那么高尚”,让道德救赎成为人人可以获取的良心回归路径,对此不必要过分究其原因,反复试问“说明啥?”更不需要总结出“谁谁教育培养”的结果。一旦把某种基本道德的回归渲染成“英雄”,必然因其出类拔萃而显得曲高和寡。而道德救赎是要求全社会道德底线的回归,而不是产生一两个“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高尚的人。

  其次,“良心哥”的“做好事有利可图”,让“平民英雄”拥有推广的“市场”。在他们的习惯认识中,受到表彰的先进人物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甚至是牺牲自己保护他人的。这种“大公无私”,在现实社会中已经无法作为普遍要求。那么,受到社会热捧的“良心哥”,既“没有那么高尚”的思想境界,又“做好事有利可图”,无疑降低了道德回归的门槛和成本,成了人人可以学,也学得起的楷模。而对道德的救赎,就是将本该具备的但已经丢失了的基本道德赎回来,并不需要太高尚的思想境界。因此,只有给道德救赎一个“并不高尚”的平台,才能让更多的人走上道德回归之路。把一种日趋式微的基本社会公德,从“大公无私”的高调降低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良心层面,做到利己不损人、谋财不害命,至少在食品市场上不会再有太大的公害。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qq.com/a/20120615/000034.ht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