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中央社图片)

台湾教育部(中央社图片)

台湾教育部近期以接到"民众意见书"理由,计划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引起了一群历史学者发起"我是民众,我反对窜改历史"联署,并迅速累积了近五千人联署。

参与此一联署的历史学者,质疑当局派任一名立场鲜明的政治系学者审查历史教科书,并用一份来源不明的民众意见书,凌驾专业与法定程序修改历史课本。

前国史馆长张炎宪与多名历史学者日前就此召开记者会,对于教育部一系列的作法,他们指控这是"马英九黑手介入历史教科书"。

曾在2009年被教育部聘任为历史课纲委员的台湾师大历史系教授吕春盛在记者会上说,课纲委员会多位委员,因不愿接受其中一名非历史专业的委员"指导",当局便改组委员会将不受指导委员解聘。

台湾教育部对于此一争议则发表声明说,对于历史教科书的审查程序,教育部充份尊重教育专业,并具民主与合法程序。

"拨乱反正"

从2008年马英九首次当选总统后,修改历史教科书引发的争议即不断。对为何要修改历史课本,参与制定历史课纲的哲学教授王晓波,则比教育部官方声明直白许多。

用具有中国统一联盟副主席身份王晓波的话来说,这是因"新政府上台后要拨乱反正"。他说课纲的重新修订是因为教育政策从李登辉与陈水扁以来即有偏差。

台湾在过去国民党长期一党专政期间,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是由当局出版唯一版本的"统编本",而民主后目前共有七八种深浅难易略有不同版本。

这些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是由民间出版商根据教育部编定课纲编写,并送交教育部审核,然后再提供给全台各地中学自行选择作为教学用途。

民主化后的历史教科书除了更为侧重台湾本身历史外,也将一些从中国历代王朝角度出发的用语修改成较中立用词,比如过去统编本教科书以中原王朝角度称某朝代对周边国家"征伐",现行教科书则这类用词修改为"攻打"。

"民众意见书"

这名受教育部青睐"民众"的意见书要求的修改方向,包括历史教科书用词应将中国称为中共、中国大陆、或大陆,台湾则应称中华民国,其一系列的要求还包括了论及国民党长期戒严时,必须注意公允原则,清楚说明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种"清楚说明"是否意谓回到台湾在戒严时期的政治宣传仍不清楚,当时国民党当局对于白色恐布及迫害人权等行为,称那是动员勘乱时代下的必要之恶。

除了要求教科书列入马英九"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是遵循中华民国宪法等当前政治议题外,此一"民众"并要求在提到琉球(冲绳)问题时,要说明日本并吞琉球时,清廷曾坚持并未放弃对琉球宗主权。

而就台湾本身的历史,这名民众的意见是台湾史前"长滨文化",虽学界无定论但此一文化可能与华夏文明有关。

其意见还包括在用词上,现行历史教科书提到的清朝末年与英国或日本等的战争,不应称为清英或清日战争,而应称为中英或中日战争等。

"复辟"

参与联署活动的历史学者对于此一"民众"意见相当不以为然,他们批评这些意见渗和非学术性的主张,是国民党一党专政时期通过教育及传播广为流通的党化教育"复辟"。

像是长期戒严与白色恐布等议题,他们认为不应该用历史教科书来开脱其历史责任,并说如果滥杀无罪,白色恐布被教育成有理,人们将无法从历史中得到教训,悲剧难免重演。

另就历史专业问题上,他们质疑新的教科书是否要把有五万年历史的长滨文化,说成是源于三、四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而像是清朝时期的战争若要以"中日"或"中英"等称之,那宋朝时期与辽国的战争是否也要同样改称为"中辽"战争?

发起此一联署的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君恺说,过去台湾党化历史教育的背后有许多帝王时代的史观,这些"正统论"史料虽多但并不符合现代民主的思维,比如正统论史观认为异族需要被"教化"。

包括陈君恺在内参与联署的历史学者,多数在中学时受的历史教育即是他们批评的党化教育,陈君恺说,他在八十年代上高中时即发现三民主义课本与历史课本提到列宁时说法不同,而开始对教科书产生了质疑。

在中学后一路主修历史并取得博士学位的陈君恺,就其个人求学的经验指出,党化教育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近代史内容,与他在大学时读的知名史学家张玉法编的课本也不尽相同。

对于中学所受历史教育的反思,他说与当年台湾政治逐渐走向民主的环境也有关,比如他也接触了许多作品被当局查禁的知名作家李敖史学著作。

联署阻挡?

此一尚在累积人数的联署是否能阻挡当局修改历史教科书仍不确定,即使修改教科书如这些学者所言是党化教育复辟,但与当年一党专政不同的是,目前国民党的执政权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就政治实际层面来说,在国民党获得多数选票同时掌握行政与立法机关下,政府教育部这类具有高度政治性议题,并不像民进党执政时期那样受到声势浩大的阻挡。

以台北市中心的蒋介石纪念馆为例,在陈水扁执政时教育部将其改为民主纪念馆曾引起激烈反抗,相对而言马英九四年前首任上台后,教育部立即在相对几无阻力下将其改回中正纪念堂原名,随后并恢复了宪兵站岗。

参与联署的历史学者说他们要唤醒民众,反对此一去台湾化、去民主化的历史课本重写,但他们也说在民众已受"奴化教育"下唤醒其拒绝奴化教育,就像是鸡生蛋、蛋生鸡一类问题。

而用其中一名学者的话来说,发出不平之鸣至少是留下纪录,就像是死前的挣扎与哀号。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