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5月21日,陈云在一次谈话中说:“一九六二年七千人大会,毛主席要我讲话,我不讲话,主要是和稀泥这不是我陈云的性格,同时不能给毛主席难堪。” 陈云说出了他在七千人大会上不讲话的原因。

1962年初,周恩来、毛泽东、陈云在七千人大会上

作者:迟爱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选自:《党的文献》,原题:陈云在七千人大会前后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加强民主集中制,切实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迅速扭转困难的经济局面。会议参加人数之多,民主空气之浓,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少有的。陈云在会前、会中、会后所表现出来的方法、作风和品质,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给后人治国理政留下诸多教益。

会前:调查研究,寻找症结,谋事思道

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还处于探索之中。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局性失误,使得经济严重失衡,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为了摆脱困境,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在八届九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掌握实际情况,寻找问题症结,是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首要步骤。当时中央已经明确,从解决农业问题入手,扭转经济形势。因此,中央领导人把调查研究的重点都放在农村。毛泽东带领几个调查组,到浙江、湖南、广东调查;刘少奇到湖南长沙、宁乡调查;周恩来到河北邯郸调查;朱德到四川、河南、陕西调查;邓小平、彭真领导的五个调查组,在北京顺义、怀柔进行调查。各调查组的活动大都持续了一个月。

陈云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分管财经工作,也进行了调研。他的调研活动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调研时间长、区域广,涉及工农业两个领域。在毛泽东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号召之前,从1960年9月中旬至12月上旬,陈云已到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农村生产、灾情及农民生产安排等问题,也了解了部分地区化肥和钢铁生产问题。1961年三四月,他又在北京、杭州、南京多次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较为全面地调研了如何加速发展化肥工业的问题。6月至7月,他在上海青浦集中调研农作物安排、自留地、养猪等问题。随后,又在浙江和江苏等地,同省、专区、县、生产大队等不同层次的干部座谈了这几个问题。10月中旬到12月上旬,在北京先后召开煤炭工业和冶金工业座谈会。

第二,善于抓主要矛盾,突出调研重点,直触问题症结。当时经济工作中的突出矛盾是,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特别是粮食和猪肉供应紧张。为解决这一矛盾,陈云在农村调研的重点是:水利、母猪私养、是否种双季稻、适当余留农民自留地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问题。这些都是促进粮食和肉猪增产的关键环节,政策是否恰当对缓解市场紧张状况至关重要。在工业方面,陈云着力调研了发展化肥工业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农业增产直接相关。同时陈云还调研了煤炭、冶金这两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三,调研方式多样,方法灵活,体现了领导者的智慧和魅力。陈云的调研活动方式多样,有实地考察、听取汇报、个别谈话和调研座谈。他组织的调研座谈会很有特色。比如:煤炭座谈会前,他说明座谈会要根据典型的情况(从61个直属矿中选了6个矿)找出若干问题,专门讨论,可以得出共同意见,也可以有不同意见,意见相同也不作决定。讨论分两类问题:一类是厂矿内部的问题,一类是煤炭部、全国范围的问题。讨论方法是先由各单位报告,再作专题讨论。钢铁座谈会与煤炭座谈会开会方式有所不同:不是先由一个个钢厂汇报,而是由冶金部统一汇报,边汇报,边讨论。座谈时陈云聚精会神地听发言,记要点,不断鼓励与会者实事求是、讲真话。在陈云的鼓励下,与会者都放下顾虑,讲真话,说实情,共同研究问题。陈云也参与讨论,并提出一些极具启发性的观点。

第四,善于从了解到的现象中,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炼出上报中央的政策和措施。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陈云重视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也善于深入、综合研究了解到的情况,并能很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了解青浦小蒸公社的情况,陈云开了十个专题座谈会,对其中最要紧、也是群众最关心的母猪私养、农作物种植安排和自留地三个问题,作了全面、比较、反复的研究。回京后陈云写出《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三个报告,并致信邓小平,谈了青浦农村调查的情况。邓小平将陈云的信和三份报告,一并印发在庐山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对调整中央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业困难,产生了积极影响。陈云在集中调研化肥工业后,也为中央化肥小组起草了给中央的报告《加速发展氮肥工业》,详细论述了氮肥厂的规模、氮肥的品种、氮肥厂建设的部署和需要采取的措施。这个报告很快得到中央批准并作为中央文件下发。

陈云在七千人大会前进行的调查研究,使他对“大跃进”运动以后国民经济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的症结,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对克服困难的办法和措施,已经谋略在胸。

会中:沉着冷静,全局在胸,高度负责

七千人大会上,中央领导人大都在大会或小组讨论会上发了言。毛泽东在大会上讲话,着重指出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强调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刘少奇代表中央作报告,分析了国内经济状况以及造成困难的原因,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运动以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代表中央承担了责任。邓小平在大会上讲了党的建设、建立经常工作、培养选拔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等问题。林彪在大会上讲了党的工作和军事工作方针两个问题。周恩来在福建组的讨论会上发言,强调要“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9页。)。朱德在山东组的讨论会上发言,讲了纠正“左”的偏向,恢复发展生产的问题。

陈云是唯一在大会、小会上都没有发言的党中央副主席。当时会议民主气氛之浓厚,是与会者公认的。作为分管经济工作的中央领导,陈云为什么大会、小会都不讲话呢?

1988年5月21日,陈云在一次谈话中说:“一九六二年七千人大会,毛主席要我讲话,我不讲话,主要是和稀泥这不是我陈云的性格,同时不能给毛主席难堪。” 陈云说出了他在七千人大会上不讲话的原因。由此,笔者认为,陈云之所以在七千人大会上不发言,应该结合当时的会议情况和他的性格特征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说违心话、顾全大局、维护中央的团结和权威,是陈云一贯的作风,也是他突出的政治品格。七千人大会时,陈云对经济工作的症结、对如何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已经心中有数。 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2月7日结束的。2月8日,陈云即到参加七千人大会的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上讲了话。一方面谈了改善思想方法和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就财政平衡、市场平衡、工农业恢复速度、精减职工、改善城市人民生活等问题发表了意见。这些内容在2月23日西楼会议和2月26日国务院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说明,陈云在七千人大会时已有了这些想法,否则不可能会议结束的第二天谈出这么多关于经济工作问题的意见。大会上反映出来的方方面面的情况,是他前一段调查研究的继续和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他对问题的认识。但刘少奇在报告中已代表中央对这些年中央经济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作了自我批评。毛泽东在大会的讲话中也十分诚恳地表示:“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陈云,在大会上再对以往经济工作进行分析,提出经济调整的意见是不恰当的;作为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在大家都热烈讨论经济工作的问题时,不谈自己主管的工作,而谈其他,也会产生不好的效果。特别是前一阶段中央经济工作在指导方针上还存有分歧的背景下,陈云的发言的确容易引起毛泽东的“难堪”。当时,把全党的认识统一到国民经济调整上来是会议的大局,也是全党工作的大局。毛泽东的权威是与中央权威紧密相联的,有着坚定党性原则的陈云不说让“毛主席难堪”的话,不是上下级在意见不完全一致时自保的选择,而是维护中央权威的自觉。在经济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任何削弱中央权威的言论,都将给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带来阻力。可陈云又不会说“和稀泥”的话,所以,选择不讲话,这是陈云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

第二,这次会议只是“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55页。),大家思想认识还不完全统一,还处在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上下通气、出怨气的阶段。参加会议的陈丕显说:“出气大会,是在出席一月扩大中央工作会议的七千人范围之内,……我们说:上下通气的精神是要的,但出气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要上下通气,不要光出气。” 陈丕显在中共上海市委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发言,1962年10月25日。这是一种情绪化的思想状态。在这种思想状况下,作为主管经济工作的中央领导,陈云再提出对以往中央经济工作的批评意见,只会增加部分与会者的怨气;提出克服困难的措施,与会者在情绪亢奋的状态下,也未必能够得到很好地理解与贯彻。此时,选择不讲话是他政治稳健的表现。

第三,总结经验教训、反思以往经济工作中的问题,统一全党对经济困境和克服困难思路的认识需要有个过程;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没有成功经验借鉴,认识的统一更要有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当时,中央领导人对此是有共识的。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98、300页)。周恩来在七千人大会后的一次中央会议上也说:“上下认识的接近,需要一个过程,必须做艰苦的工作,不能希望很快。调整的具体工作要有步骤,要通气。党内的七千干部通了气,通过人大、政协,也跟党外人士初步通了气,但是还没有全部通气。要全部通气,也需要有个过程。”(《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07页)。大家还处在统一认识的过程中,作风向来沉稳的陈云,选择不讲话是明智的。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