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說:「梁振英只能在某一空間做事,不是他想怎樣就可以怎樣。」而從更長遠來說,要香港政治生態取得平衡,就要讓商界「下海」,自己組織力量爭取民意,以應付2017年及其後的選舉。

文/ 雨文

 

房屋問題是考驗候任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施政能力的試金石。他的兩位前任董建華和曾蔭權,都在這個問題上碰得焦頭爛額,甚至要負上沉重的政治代價。一直想強勢領導香港的梁振英,又能否搬得動這個炙手山芋呢?經常公開評論樓市和房屋政策的中原地產代理創辦人施永青坦言,房屋問題是新特區政府施政重中之重的政策,其結果影響整個新政府施政,「解決得好,其他問題有機會迎刃而解;解決不好,其他問題將前功盡廢。」

房地產一直是香港重要經濟命脈之一、民生之大題,牽一髮動全身。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甫上任,就在首任施政報告提出「八萬五」建屋計劃(即每年全港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85,000個)。這項房屋政策原意雖好,但實施時過於急進,導致許多中產階層一夜間變成樓宇資不抵債的「負資產」,也成為董建華在2005年3月「腳痛」下台的遠因之一。

曾蔭權接任上台後,在房屋政策上卻又急轉彎,房屋興建數量大降,致使樓價近年屢創新高,至今已超越1997年樓市高峰期。甚至連下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大熱人選張炳良,也慨嘆自己在市區無力買房。青年、 中產買樓無望,導致民怨沸騰,直指曾蔭權領導的政府偏幫地產商,任由地產霸權操控香港樓市。

梁振英曾經在他的房屋政綱裏,多次提到要協助基層上樓,促進樓市健康穩定發展。「梁氏變局」可能令本港地產政策出現轉變,對發展商而言是風險。近日四大地產發展商之一、 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的一番「炒股好過炒樓」言論,更加為樓市蒙上一層陰霾,市場憂慮梁振英會否加大力度打壓樓市。

公營房屋易出政績

不過,施永青接受《陽光時務》專訪時表示,新政府想調控私人市場、壓低樓市的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他指住宅市場裏有52%的人是業主,而租樓人士只佔了14%到15%,「政府沒理由為了這些人(租樓),而把52%人的樓價壓下去,打擊面太廣。他(梁振英)只能在某一空間做事,不是他想怎樣就可以怎樣。」

施永青說,港英時代的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由1992年起就著手調控市場,但到他1997年離開時,前後五年都未能成功。即使曾蔭權政府,在兩年前搞額外印花稅來打擊炒家,雖然炒家減少,但樓價卻沒有降下來。他指,這與外圍經濟環境有關,像樓宇供應不足、外來資金流入、美國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使美元貶值而拖累港元等因素,必定令實物資產升值。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新政府仍會集中精力解決房屋問題,但是施永青認為,梁振英應該先權衡在現實情況下,在哪個範疇做容易出成績,而哪些方面卻不容易改動。例如調控整個房屋市場難度極高,即使政府花費很大氣力,亦未必能有理想效果。相反,如果集中精力處理公屋和居屋問題,則容易在政治上拿到不少分數。

近日,盛傳會出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的張炳良,亦不斷公開指政府應增加公屋和居屋興建數量,被視為是新政府的房屋政策藍圖。施永青認為,這符合梁振英「變中求穩」的心態。「建公屋、居屋是最容易出政績的地方,因為全部可以量化。今年建多了多少,有多少人可以買到,或輪候公屋名冊的人數減少了多少,這些全是可以量化的政績,不易被人曲解的政績,做私人市場卻很難建功。」

梁振英要處理房屋問題,必須要得到業界支持。但在特首選舉時,香港四大地產商全部支持梁振英的競選對手、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令人關注梁振英上台後與商界之間的關係。作為業界人士,施永青深明箇中玄妙。「地產界是香港最主要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最希望不要改變遊戲規則,以往是怎樣就怎樣,一直是贏的局面就想繼續贏下去,故此地產界在初期以支持唐英年為主。但地產界作為既得利益者的特性是西瓜靠大邊,誰上場,當然與上場的搞好關係,競選完了當然設法與梁振英搞好關係,維護既有利益。」

商界要「下海」參政

施永青指,梁振英本身並非仇視商界的人,只會在公開場合上不貼近商界,實際運作時卻不能不顧及商界的利益。「走出來做秀時要貼近基層,你看他訪問都是到天水圍、深水埗,怎會到淺水灣,這是姿態、形象問題,他要貼近基層就不可以給人感覺貼近商界。但實際政策上要平衡,要穩住局面,他會否做些令香港樓價大跌的事呢?不會。八萬五這場實驗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對經濟帶來的壞處多過好處。」

面對2017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雙普選,港人可能會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政治格局,施永青認為梁振英與商界的這種關係會維持不變。「從負面講,梁對政治早有圖謀。從正面講,梁早有政治理想,在香港未來的演變中,他一早想扮演一定角色,好聽點是有使命感,看你從哪個角度講。想在政治上發展的人,他會爭取誰的票呢?爭取牛頭角『順嫂』(指在公屋居住的家庭主婦)的票容易,爭取李嘉誠的票,卻要做多少事情才可打動得到他?所以梁會傾向為基層做事,多過為既得利益者。」

面對這種政治局面,施永青指出,商界要改變以往長期依靠與港英政府、中央政府「摸杯底」、「打麻雀」來建立關係,保障自己利益的生存模式。他說,由於商界從不願參政,所以在香港的政治光譜裏,一直是傾「左」(基層)較傾「右」(工商界)的多,政黨都是傾向支持基層,這並不健康。反觀,美國就有民主黨和共和黨,英國就有保守黨和工黨。

施永青說,要香港政治生態取得平衡,就要讓商界「下海」,自己組織力量爭取民意,以應付2017年及其後的選舉。「這次(特首選舉結果)我想是中央刻意踢商界下海,讓他們組織起來參加新的政治遊戲,不要依賴中央照顧。」他警告,商界如不及時覺醒,到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時,梁振英會為了爭取選票,而犠牲商界的利益。

施永青小檔案
現年63歲,上海出生,三歲到香港。中學時曾信奉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畢業後曾在左派學校任教八年。1976年內地文化大革命後脫離左派。1978年放棄教師職業,創立中原地產代理,2001年收購陷入財困的利嘉閣,2005年投資出版免費報章《am730》。自由市場支持者,主張以「無為而治」管理業務而聞名。他目前在《am730》每週五天撰寫相當於社論的「C觀點」專欄,就不同時政議題發表自己的觀點。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