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天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以51枚金牌的成績佔據金牌榜首位。而在今年倫敦奧運會,中國會取得怎樣的成績也備受矚目。《羊城晚報》記者於7月28日採訪了中國體育代表團副團長、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在談及中國是否應該對「奪牌戰」如此熱衷時,他表示:「一些學者說要中國運動員像老外那樣放鬆、享受比賽。可是金牌少拿了一點,老百姓能把你罵死。國家花那麼多錢,幾萬里路飛到這裡,就讓我們來參加個派對,來玩玩,比到哪裡算哪裡?盡胡扯!」

此言一出,即引起很大爭議。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的回答觸及了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即「國家管理型體制」),這一體制充滿了矛盾:一方面,無論它的運行有效與否,它目標的功利、它耗資的巨大依然難免民眾詬病。如果它是高效的,人們會批評它的功利。如果它是低效的,人們又會批評它的浪費。不少網友認為這形成了對競技體育形態和精神的一種扭曲,正如網友@鄒偉V__V所調侃的那樣:「奧運會加入了中國隊的感覺就像一幫朋友開開心心週末聚在一起打個麻將,突然來了一個職業賭徒,想方設法贏走大家的錢。」

在倫敦奧運中,不少場景都突顯出這種「舉國體制」對體育精神的扭曲之處:

7月30日淩晨,倫敦奧運男子56公斤級舉重比賽朝鮮選手歐雲哲奪冠。獲銀牌的吳景彪賽後對著攝像機連鞠三個躬:我有愧于祖國,我有愧於中國舉重隊,有愧於所有關心我的人。對不起大家!

7月29日晚,倫敦奧運女子53公斤級舉重賽場,以「黑馬」姿態出戰的湖北籍17歲小將周俊,3次試舉全部失敗,沒有成績,結束奧運之旅不少媒體以「中國女舉奧運最恥辱一敗」為題報道此事。與此同時,人們驚訝地發現,為哈薩克斯坦奪得金牌的祖爾菲亞事實上卻是一名前中國運動員——前湖南省舉重隊運動員趙常甯。她是在幾年前通過「養狼計劃」被迫加入哈籍的,此次之所以能夠順利奪冠,也與中國方面做出的種種「努力」有關。

7月30日下午,倫敦奧運女子雙人3米板現場,吳敏霞、何姿以346.20的總分,摘得女子雙人三米板金牌,吳敏霞的父母吳玨明夫婦坐在偌大的跳水場館裡,親眼見證了女兒奪冠歷程,大病痊癒的吳媽媽熱淚盈眶,她在前幾年被查出乳腺腫瘤,一直接受化療,但為了不影響女兒訓練和比賽,一直隱瞞著。就連吳敏霞的外公外婆去世消息,也曾瞞過。

7月30日下午,倫敦奧運10米氣步槍賽後發佈會,為中國奪得首金的易思玲剛剛坐穩,新聞官尚未宣佈發佈會開始,中國記者團已經開始提問易思玲,獲得銅牌的喻丹被冷落,成為了「陪襯」。

而針對這些現象,不少網友亦展開討論:

@立雯:看NBC轉播奧運,記者採訪一個游泳獲銅牌的美國選手,記者教練選手都非常激動興奮,選手對著攝像機說I‘m very proud of myself,並感謝了父母。再看中國得了銀牌的舉重選手號啕大哭,說辜負了國家和隊伍。什麼時候我們和我們的孩子能認識到:只要超過了自己,完成了自身的進化,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獎勵。

@冉雲飛:倫敦奧運,微博上充斥著體育民族主義,這種用納稅人的血汗培養出來的東西,一直是不少人的搖頭丸,即便他正吃著地溝油、喝著三聚氰氨。中國運動員每獲一塊獎牌,除他自己努力外,那都是納稅人並非心甘情願而被迫的血汗所澆鑄。我們欣賞真正的商業競技體育,但反對中國式的體育政治學。

@Jake Hsien:帶著這個國家灌輸的病態心態去參賽,能有好發揮嗎?

@麥田李祥帥:賽後採訪時記者似乎忘記了站在一邊獲得銅牌的喻丹,這個溫暖恬靜的女孩很懂事地默默離開了,你為這個國家脆弱的虛榮心付出的同樣多,在我們心裡,你和冠軍一樣精彩,就算你沒入圍也一樣。

@YO_YA:我們國家的體育制度根本就是畸形的,完全違背了奧運精神。

@新華社記者張志龍:有這樣一幕,深深鐫刻在記者的腦海裡。一間縣賓館會議室,幾十名記者、體育局官員圍著山村裡接來的一對年邁的奧運選手父母。當奧運選手奪獎牌無望後,刹那間只留下年邁的父母,以及一騎絕塵的悲涼,甚至,都沒有人送老人回家。

@Becky Wan:對不起,我不關心奧運,不關心獎牌,因為我們活得並不美好,身邊有很多更值得關注的事情例如啟東王子污染,陝西榆林洪水,北京暴雨善後。金牌假如是國家榮譽,我們臉上一樣是愁苦;假如金牌是運動員成就,我們一樣是屌絲。外邊再熱鬧,生活的酸甜苦辣鹹還是自己的。

@隔壁老楊:我已不再像四年前那樣關注奧運了。因為我已經明白:金牌多少,其實與國力沒多大關係,與百姓生活沒多大關係,與人民健康也沒多大關係。我也明白:供養龐大的官辦體育機構和那麼多職業運動員,是要花太多錢的。我還明白:當一個國家還老無所養,病無所醫時,再多的金牌也證明不了你不再是東亞病夫。也明白沒人因為金牌少而看不起一些國家。

@Lawrence Li:我們有個錯覺,以為奧運事關中國尊嚴,金牌少了,中國人就會被看不起,金牌多了,中國人就揚眉吐氣。其實,今天的世界上,沒有誰會因為奧運金牌的多少,而更多或更少的尊重中國人。中國的地位,已不需要更多的證明或自我暗示。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尊重,歸根結底,取決於中國人自己是否尊重每一個中國人。

編輯:胡言兌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