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香港,一度被譽為「東方荷李活」。在全盛的八十年代,港產片年產量僅次於美國的荷李活,高峰過後,港產片風光不再,直到2003年,香港政府與內地簽定CEPA,香港電影業得到內地這個龐大市場支持,才漸見起色;但有評論指,今天的港產片大多都不再具有港人情懷,而轉為遷就內地市場而作出各種改動的「合拍片」;「港產片」已經名存實亡。對於遷就內地市場這個趨勢,資深電影人及香港電影發展局委員岑建勳認為乃無可避免。

岑建勳認同內地市場對香港幫助極大,但他指仍有電影人堅持製作具有香港特色的電影:「我相信這會繼續。因你無法改變自己思考的方式,即使你以為在拍國內題材,你的節奏、說話的角度,還是會選擇自己熟悉的語言。你扮不出國內的思考模式」。面對內地電檢制度,「合拍片」在題材上往往受限。岑建勳認為,這並不阻礙電影人拍出好電影:「只要自己不自我檢查就可以。迷失在於自己。我認同,基於商業考慮,會情願挑選不太具香港特色的題材,在這角度看,我們有損失。但會不會迷失,在於你自己。你怎麼知道我五年後不會拍一部《秋天的童話》、《歲月神偷》或者《桃姐》?」

狠批港府無盡責保本地文化

然而,縱有電影人的努力,政府也要加入推動,電影業、甚至整個文化產業才能有起色,韓國是當中佼佼者。岑建勳狠批,港府並沒有發揮香港的文化優勢,卻以「積極不干預」為藉口,沒有盡到保存本地文化的職責:「文化需要扶植,要積極推動。政府沒有做,這不對。政府有責任去做這件事。從這個角度看,成立文化局是好事。」

岑建勳期望,未來的文化局不只是多舉辦文化活動,而要注重深層次的提升。他認為,如果只因擔心文化局成為思想灌輸的機器就拒絕其成立,是因噎廢食:「正如我們不能說,因為有曾偉雄這個混蛋就不要香港警察!你(市民)要阻止你所擔心的事發生。只因為怕他做得不好,就不要文化局,政府就會說:我還要如何推行文化呢?」

對於國民教育,岑建勳也抱持同一態度:「叫國民教育也好,通識也好,如果對下一代有啟發性,對世界、對國家、對時事有更深認識,培養他們關心這些,絕對是好事。因為要搞國民教育,張文光說,我們就講六四!國民教育可以這樣做,不必是與現實脫節的東西。」岑形容,回歸之後,香港「混蛋了十多年」,因為有官員為主動迎合內地的口味,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優勢之餘,更出現種種過猶不及的情況。一方面,這在民間造成排擠內地人、以至新移民的現象,另一方面亦增加了港人對國民教育的戒心。

對此,七十年代曾參加過不少社會運動的岑建勳呼籲港人,不要只是擔心:「與其擔心,不如反擊。這是我做人的宗旨。當年我不擔心中文不是法定語文,我去爭取。擔心是沒有用的!去『砌』!去反對!這個政府中某些人為『擦鞋』,用水馬,怕領導人見到有人示威。這簡直是倒退!」

不要扼殺年輕人獨立思考

岑建勳「砌」的精神,與今日不少年輕人上街抗爭的做法不謀而合。岑建勳直言,在這些年輕人身上,他看到曙光。他不認為這些年輕人行動過激,更呼籲他們不必理會別人的說法:「你爭取國民教育要有獨立、具批判性的思想方法,這個習慣要自小形成。別人說甚麼不必理會,留待大眾去決定誰是誰非。對於社會上對這些年輕人的批評,岑建勳認為,大家都要撫心自問:「你是否願意下一代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你是否願意你成長中所享受的自由價值觀、法治人權思想,繼續在他們身上發光?這是你的決定。我們作為上一代,只能提供空間給他們,不要扼殺他們。曙光在他們(年輕人)那裡。阻止他們向前的是這一代執政者,是自以為是,要取消香港優勢、迎接落後文化的人。倒退來自他們!」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