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地球】敘利亞危機爆發至今,已超過一年,各大國在日內瓦和會勉強同意的「聯合國過渡計劃」,又不為敘利亞交戰各方(特別是反對派)接受,而年來中國的角色,一直為國際輿論所不解。在一般人眼中,中國外交部既然反覆強調在敘利亞「沒有特殊利益」、是解決問題的「積極力量」,何以一反常態,兩度聯同在敘利亞有大量特殊利益的俄羅斯,否決譴責敘利亞政府的聯合國草案,並在此後談判中,成為西方、乃至阿拉伯聯盟的對手?其實宏觀而言,中國介入敘利亞並非一無所得,只是所得為何,與普遍認知不盡相同而已。例如說北京希望延續阿薩德政權,因為敘利亞是「中國傳統盟友」、雙方「就對方關切的問題一直相互支持」,就不符歷史事實。

毛澤東聲稱為敘利亞、黎巴嫩打金門炮戰

不少人認為敘利亞是中國傳統盟友,因為它是第一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之一(建交於1956年,緊隨敘利亞與蘇聯建交之後)。而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外交經常以「支援中東朋友」之名進行,甚至曾間接為敘利亞打過一仗。事源在近東地區,一直盛行一個「大敘利亞主義」,主張今日的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以色列都源出一脈,應該統一成一個國家,所以敘利亞不時稱呼黎巴嫩為「固有領土」、巴勒斯坦為「南敘利亞」。雖然五十年代的「大敘利亞主義者」沒有在敘利亞掌權,因為當時是埃及提倡的、主張所有阿拉伯國家聯合的「泛阿拉伯主義」的天下,敘利亞也在1958年-1961年短暫與埃及合併,但不少敘利亞人依然有大國夢,中國外交界也曾習慣把上述國家一併看待。

1958年,海峽兩岸出現金門炮戰(即第二次台海危機),根據毛澤東本人的口頭演繹,其中一個原因,居然是意想不到的「支援中東兄弟」:通過分散美國注意力,回應美國出兵黎巴嫩。當時已經與埃及合併、但繼續視黎巴嫩為未統一領土的敘利亞,正是對美國最不滿的主角。當然,沒有誰把毛澤東的外交說詞當真,認為金門炮戰不是為了台灣,但畢竟在密集宣傳下,不少中國人認定了敘利亞是「老朋友」。

《毛語錄》的價值:阿薩德政變前利用北京

然而當時中蘇已公開分裂,敘利亞要反美,就只能逐漸一邊倒向蘇聯爭取援助;倒向蘇聯,自然意味著和北京保持距離。縱然昔日個別敘利亞政客曾有親華傾向,但總的來說,在冷戰期間,中敘關係毫不親密,官方交往也有限。反而敘利亞總統小阿薩德的父親阿薩德上台,卻與利用毛澤東有關。事源1969年,時為敘利亞國防部長的阿薩德醖釀發動政變,要推翻走教條式親蘇路線的領袖賈迪德(Salah Jadid),賈迪德企圖借蘇聯力量撐腰,阿薩德就派頭號親信、後來成為其國防部長的特拉斯(Mustafa Tlass)訪問中國,獲毛澤東承諾給予大量軍援,更拍下揮動《毛主席語錄》的造型照,傳給世界(順帶一提,特拉斯的兒子也擔任敘利亞高級軍官,日前剛從政府軍變節,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變節者)。此舉被認為是阿薩德故意刺激剛與中國爆發珍寶島衝突的蘇聯,警告要是蘇聯干涉敘利亞內鬥、而他政變成功,就會倒向當時被國際社會認為更激進的文革中的中國。自此,蘇聯果然不再介入敘利亞的人事安排。

不久阿薩德政變成功,過橋抽板,自然沒有效法中國文革,反而廢除不少激進社會主義政策,改行相對溫和務實路線。蘇聯不計前嫌,繼續供應武器予阿薩德,阿薩德則進一步深化對蘇關係,甚至在1971年決定租借軍港與莫斯科,這就是今天俄羅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在地中海的境外軍港:塔爾圖斯海軍基地(Tartus)。阿薩德與美國也進行了有限對話,反而跟中國沒有重要往來,揮動《毛語錄》的場景一去不返。到了兩伊戰爭,中國同時對雙方出售武器,但最擔心蘇聯乘機擴大影響力,因而對蘇聯頭號中東盟友敘利亞倍加警惕,一直放不下心。這些往事雖屬歷史,但那些年,敘利亞並非中國人民老朋友,也是客觀事實。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