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08日 09:19:51

  一碗热气腾腾的高档心灵鸡汤在毕业典礼上被端了出来,喝,还是不喝?
   当然喝,因为无论是在场的听众还是不在现场的读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选择。我们常常不是在真相与鸡汤之间,而是在迷魂汤与鸡汤之间进行着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喝?
   坦率说,作家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就是这样一碗心灵鸡汤。一段未见得有多么精彩,甚至也谈不出什么道理,无论是文字还是立意都显平庸的讲话文字,居然在围脖上转发数万,引来阵阵喝彩声,似乎就是为了凸显这个时代的饥渴程度:无论是伦理还是格调,人们都已经身体乏力,舌头麻木。
   王安忆老师三个“浅显的嘱咐”。借用媒体概括,分别是“无用之用”“过程之美”“竞争之失”,认为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而一味追求效率,缩短或忽视过程会影响我们对自己存在价值的判断。她劝学生不要急于加入竞争,不要因为一个阶段的胜负而限制了视野。因这三个嘱咐和生活中的主流社会价值的差异,引发大家的争执和讨论。
   这些文字,如果不用所谓诗化语言,宣传片语言,有一说一,几乎可以用一条不超过140字的围脖概括之:亲,要读书,别老琢磨着功名利禄实用效率,别老琢磨着竞争,对主流价值保持警惕,要在过程中完善自己哦亲。当然,如果好事,更可以找来著名的延参法师的名人名言对比之,比如 “开心的看生活,纠缠什么。洒脱的看过往,一样云烟。在豁达的日子里,你的安好,一切都好”。当然,这一段妙语与王安忆老师的谆谆教导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不妨简单的像个孩子,人生本匆忙,提倡拖延症,急什么呢,急什么呢?用小朋友的心来看世界,一杯可乐,一把爆米花,就是最美的生活。当然,作为著名作家,王安忆老师的水准自然远超和猴子一起卖萌的、一口方言的和尚,那段讲演肯定是有微言大意,只能留待以后慢慢参悟了。
   在我看来,王安忆老师这段话,说的正是复旦那著名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据说,所谓“自由”,是指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而“无用”,则是对身边现实功利的有意疏离。而据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所说,这些貌似“无用”恰恰是最神圣的、最尊贵的精神价值。在本质上,“无用之用”常常胜于“有用之用”,因为精神价值永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人的心灵的需要。
   当然不能说这个说法是错的,人们都清楚精神重要,都知道文化艺术学术传承之伟大,当你看到小资文艺女生雨天里行走且歌唱,自然会感叹生命美好。不过另一方面,我又总觉得这些“自由而无用”散发出“公司白领”的味道,更有一种后极权时代精神分裂的潜在倾向:当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以后,在应付完主流价值观念——无论对错,只要主流,就得应付——之后,享受生活和享受自我的那一刻,才是自由的。当然,与鄙俗者不同,有人业余时间饮食男女,有人则在艺术人生。
   “疏离,却从不想去反抗”,这种状况,老实说,并非仅仅属于复旦,也不仅仅属于上海。
   “自由而无用”最大的问题恐怕在于其价值坐标的含混,究竟该与什么区隔开来以确认自身?被王安忆诟病的主流价值体系究竟是指什么?是主旋律的政治说教,还是潜规则里的权力至上,或者资本主义市场金钱拜物教仰或是国人数千年来修习的“活着”主义?不知道,似乎演说者也没打算让听众搞清楚。而讲演末尾提到的让教育糟糕的问题,究竟有没有可能解决又究竟该怎样解决,如此严重时刻,以一句“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损失它的意义”实在是过于轻飘了。
   自由而无用固然美丽,但是千万别理解成了“因为无用,方能自由”。而在另一场毕业讲演中,杨玉良校长举出了两位复旦杰出校友陈寅恪和竺可桢。无论是陈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是竺可桢先生所说的“大学是社会之光”,不知道在王安忆老师看来,是属于主流价值观呢,还是非主流价值观?
 
 
 

上一篇: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跨越“邻避”陷…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评论数(0)

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