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9日出版

【主編的話】
自由的堡壘

【封面故事】
做鬼也幸福,災難之後的災難
對待一場災難的態度,顯示一個國家的文明底線。因為應對制度的缺陷,天災往往因為人禍而危害增大;在天災之後,政府以「維穩」為目的的災後處理,總會準確無誤地製造二次傷害的人禍。

北京暴雨後的七天/余聲
在北京光鮮漂亮的奧運工程下面,是糟糕的市政基础建設。市民用「到北京來看海」這樣戲謔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用一張張汽車如船般漂行在大馬路上的圖片來苦中作樂。然後,一切如舊,等待下一場暴雨。丁志健用生命告訴大家:這樣的情况是不可忍受的。

香港從雨災中學到了什麽/黃麗萍、周澄
60 年代開始,香港經歷多次大型風災和雨災,動輒導致數以百計的人命傷亡。災害過後,香港逐步建立起一套災害應對、較完善的基建設施。1997年起,港府投放 131億港元,在全港實施「雨水排放系统整體計劃」。日前,和北京大雨幾乎同時降臨香港的十號風球,就沒有再引發城市水浸問題。

假災民、假災區、假廢墟、假安置——四川地震的二次災害/余聲
四川的5.12大地震過去四年,災區人民經歷地震的傷痛稍稍撫平,對很多北川人來說,地震的陰影不但依然籠罩,更因重建家園又添加了新的痛苦。因為體制腐爛、幹部貪腐造成的災區亂象,卻正在對災區人民造成再次的傷害。

【愛上指南】
中國特色的災難處理

誰的南海?

【多拍一點】
膠災應變:香港政府輸給市民/周澄、黃麗萍
對比北京當局應付水災,香港政府處理十號颱風的應變手法成熟有效,然而「膠災」一役,則突顯官僚體系處理非常規性的突發事件能力仍然有限。與此鮮明對照,香港民間社會通過網上平台與新媒體,迅速跟進,市民自發奔赴受災海灘清理膠粒。

香港:膠災下的環保自救 攝影/Manson Wong

【愛上禁區】
專訪張木生:《香港傳真》被禁背後/王劍
一份有特定誕生背景、特殊投遞渠道、獨特讀者資源的「內部材料」,帶有左傾色彩的《香港傳真》被北京市府突然查抄,一石激起千層浪。

《經觀》:掃黃打非辦來了/查良仁
因為披露了未在死亡名單上的暴雨失蹤者,《經濟觀察報》讓北京政府大為光火。但荒謬的是,當局竟然派遣「掃黃打非辦」試圖查封該報社。最終,這一事件在報社的妥協下,得以荒誕解決。

【愛上指南】誰的南海?
在現代國家主權觀念已經風行到這個星球的每个角落的時候,回歸到問題的核心:南海問題的根本是什麼?南海到底是誰的? 如何解決?我們特地製作了一段簡短的視頻來簡要回答這些問題。

【愛上深度1】
旺中案與台灣媒體改革/林怡廷
旺中案,引發台灣社會對於各種媒體議題的討論。從反壟斷、新聞倫理、NCC的決策與監督、記者勞動權、商業機制導致言論單一化等,無論聚焦失焦,偏離或正軌,旺中案的發展,都像是一個具體而微的縮影,體現台灣媒體的重重困境。

從黨國到資本,台灣媒體從未獨立/管中祥
媒體從原本黨國意識型態工具,不僅迅速淪為消費主義的商業器皿,更成為民主社會「去政治化」與「去公共性」的迷藥,人們不僅容易沈浸於大眾傳媒體所建構的消費愉悅中,也越來越難從媒體資本家的操控的媒體中得知公共事務。

南方事變/侯方域
南方報業到底發生了什麼?一連串辭退編輯記者的行動是怎樣發生的?針對南方報業的新聞審查是怎樣起效的?南方報業內部的自我審查又是如何嵌在辦報過程的?

香港獨立媒體遇襲/周澄
8月8日下午,獨立媒體(香港)辦事處遭暴徒破壞。獨媒網編輯林靄雲表示,遇襲疑與網站內容「得罪」個別人士或勢力有關,令人擔憂涉及言論自由受壓。

【愛上新青年】不上大學,幹什麼?

【愛上噪音】
家在哪裏 孫恆 新工人藝術團
「用 歌聲吶喊,用文藝維權」,新工人藝術團的以歌唱的形式,為城市中沉默的工人表達訴求已經十年了。他們用唱片版稅建立起專收民工子弟的同心實驗學校,七年耕 耘卻換來一紙冰冷的停辦告知書。幾天后,新工人藝術團的孫恆創作了《家在哪裏》。「自己對社會的影響,力量還是非常微薄的。不是說工人沒有自己的想法,沒 有自己的情感,而是說這個社會太欠缺給底層人民表達的途徑。」孫恆說。今年七月初,新工人藝術團應香港半邊天公益邀請在中環Grappa’s Cellar舉辦了一場小型音樂會,孫恆彩排時唱起這首歌。

音樂,讓人意識到自己的權益/朱曉玢
「辦一所打工子弟學校,不是我的夢想;我的夢想是所有孩子都能有學上。唱了幾首破歌,也不是我的夢想,我的夢想是所有人都能開口歌唱。」

詩珏失調/ 梁偉詩、黃津珏
愛上噪音自本期新設「詩珏失調」音樂評論專欄,香港文化評論人梁偉詩對話獨立音樂人黃津珏,深度探討香港音樂、文化議題。第一期對話,兩位就香港獨立藝術家周俊輝參選立法會為題,延伸討論香港的獨立文化藝術空間。

【愛上新媒體2】
「人人黎智英,天天鐘庭耀」香港人的「主場新聞」/梁正燁
隨 著唐英年在特首選舉電視辯論中「呢個係我嘅主場」的發言,「主場」這個詞逐漸發酵成網絡流行語,漸漸被很多香港人熟悉。而在上個月,香港一個新成立的新媒 體網站乾脆取名為「主場新聞」。他們希望讓社交網絡變成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的自媒體,同時幫助香港人在這個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建立「香港」主場意識。

【微博大義】
奧運民族主義的龍之傷/宋志標
在 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大家都自稱莫談國是,所見似乎都是無關痛癢的生活「微」言;但無人能逃的是殘酷現實,是政治經濟社會權利的層層傾軋,是無事不大的大 義,這可以總結為「博」。我們推出「微博大義」專欄,以期整理和觀察這些潛伏的激流、重要的爭辯,开辟观察中国的一扇微观窗口。

【中國大趨勢】
中共是怎麼維穩的  作者:Murray Scot Tanner(譚睦瑞)

胡溫十年,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而在這篇發表於07年的論文中,作者通過非常難得的前線資料,條分縷析地分析胡溫前五年應對社會抗議的策略。文中指出,當局 認為小規模的抗議在轉型期的中國難以避免,但是面對大型的、有組織的、有維權分子參與在內的群體事件,則必須消滅於萌芽狀態。雖然這篇文章未必能解釋什 邡、啟東這些最新的案例,但是對於中共維穩政策的描述,還是頗為高屋建瓴。

【多讀一點】
有米:香港的盛宴/黃麗萍
陳曉蕾是香港為數不多的敢於嘗試當獨立記者的 人。沒想到卻大獲成功,她的筆尖從政局陰謀轉向市民生活,最近出了一本《有米》,專門講述香港這片土地上,被忽視的綠色故事。她帶讀者看到,原來或在香港, 並不僅有一條路。

對話陳曉蕾:原來香港可以這樣

【小書評】

【多說一點】
奧運、文明與健康的心態/張倫
中 國一日不提倡公平競技這種精神,就一日沒有邁進現代文明的門檻;而即使獎牌獲取上成為奧運贏家,也很難說踐行了奧運精神,成為根基牢固的體育大國。因此, 將「費爾潑賴」(FAIRPLAY)精神盡速落實,讓其在中國文化中紮根,遠比多贏幾面金牌更為重要。因為前者只是一時的榮光,而後者才攸關中國的未來、 中國人的性命福祉。

十八大與經濟危機/溫克堅
在公共輿論上,也形成了對以四萬億為符號的當年經濟政策的強烈否定。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面對經濟困局,當局居然想梅開二度,重複2008年應對經濟危機的政策,這幾乎是要在同一塊石頭上再次絆倒。

解開中國死結要靠農民工/張健
只有當資本主義的兩大集團都從自在、自覺進一步走向自為的階段,中國目前的政治、經濟、社會死結,才可能被解開。在這個過程中,對党國依附性最低的農民工、真工人階級,將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

本土意識與台灣想像/成慶
或許在台灣人的心目中,對台灣內部差異的興趣其實遠超他們對於大陸的理解渴望。不過在對岸人看來,這種濃濃的鄉土意識和本地意識,常常顯得與某種中國意識不合拍,為何當我們寄託了那麼多「團圓」的期待與渴望,你們卻似乎總是表現出安於一隅的無視?

儒家政治的尷尬/項小凱
如何在理論與實踐上,圍繞現代政權的合法性,為自身提供有力的支持,這是儒家政治無法回避的挑戰。

【《陳平談話錄》連載之六】
陳平X毛壽龍:中國需要向人性化社會轉型
兩年前的對話中,滿懷入世情懷的商人陳平與中國著名的行政管理學者毛壽龍,一起描繪了一個正常社會的圖景。他們提出要以平常心和常識,建立一個以自然人為基礎的社會制度的基本價值觀。而自然人的權利,是一切人權利的基礎。兩年之後,中國距離他們的願景,更近還是更遠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