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已久,这个栏目又回来了。一直设想这个栏目到底是承载着什么样的功能,当你看到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已经发生了。那么,就只当它是一个回顾,当你回过头来看时,你知道,在这段时间,你所处的中国和你所处的世界,在关心着什么。

因此,我也不需要找太多杂志。当三四本杂志同时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明白,最近只有这件事需要关注。如果三四本杂志都在说不同的事情,你会明白,最近你什么事都不需要关注了。

【KeyWord】:奥巴马医保案·721北京暴雨·房山·奥运会·伦敦·蝙蝠侠枪击案·中国好声音·穆尔西·启东

大家在关注这些。事实上只选出一个就够了——北京暴雨。

《新京报》陈杰老师的图片已经提前入选各大报纸杂志的年度精选。其实各大杂志和报纸的封面感觉不贴在这里你也大概感觉的出,这样的事件如果那本杂志没有出——要么它跟新闻时政一点边都沾不上,要么只能是刊期原因——例如,本人前东家《博客天下》同期做的是“中国好声音”。

其实到这份儿上,再去比谁做的好坏,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大家都会尝试采访广渠门下死去的哥们儿丁志建,大家都会想方设法告诉你房山的防洪设施和防洪举措有多差劲,大家都会去关注北京地下“鼠族”的状况,也许,还会有人去告诉你李方洪的故事。

但多多少少,能看到一些细微的差别——虽然这些差别可能是我自己先入为主了。

《看天下》的主打文章是《北京暴雨24小时》,里边讲了北京国安,讲了微博众生相,讲了萧敬腾。然后以24小时制串起来一个蒙太奇似的故事。说好一点——也许这种方式本身在以小见大,微博上的故事正是现实的投射。那一天我自己也在床上刷着微博,跟朋友说我觉得很感动,之前一年的北京暴雨,我们只是调侃而已。但说不大好,这也是原创乏力的表现之一——只逛微博也能做出一篇报道嘛。其余就是一些大雨逃生之类的充版面文章了。

《南都周刊》也没太多亮点,开篇文章是《广渠门桥致命3小时》。开头4个字是“盗梦空间”;中间提到了《阿阿熊》故事里的隐喻——很聪明的做法,因为其他媒体上并没看到有关这本杂志的太多信息;最后两段话是,好了我记忆力不好所以我原封不动搬出来吧。“112年前的广渠门,曾见证过满清政府的耻辱。当初八国联军直逼北京,因朝阳门守军较多,多次攻城不下,于是便从守备较弱的广渠门攻入——清政府把年岁较大的旗兵都编入守城队伍,他们平日只吃荒凉不当差,养尊处优,无法抗敌”。“112年后,因为着急回家,江苏人丁志健也决定对广渠门放手一搏。他在桥下的积水前踩满油门,却没有冲出恶龙的陷阱”。实际上我还是有点迷茫?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可比性么?硬插的历史感也有点太突兀了吧?恶龙的陷阱又是什么?好吧,我总是觉得,如果把一个需要人文关怀的东西写成人文叙事,尊重感真的少了很多。

《财经》的采访相对完备了很多——它也告诉你,事情,其实有时候是你完全说不清楚——比如防汛工程。《财经》是近期这些杂志中难得一本放出遇难者影像的杂志。单看题目《京畿洪患》也比其他杂志显得更为沉重。

如果把北京大雨这些展开来说,网媒比纸媒领先了太多。腾讯图片做了《生死诀别广渠门》的纪录片,网易新闻做了《逝去的面孔》,包括微博上即时的消息都在吞噬纸媒。下一个周期,中外媒体将拼杀奥运。身处传媒这个行业,幸运的就是——你总是有机会与世界上最顶尖的同行竞争——也许他们看不到你,但你却真真切切可以看到他们在做什么。

好了。这是我尝试的第一期非封面展示版的《媒体速览》。以后每期我都会努力比上一期更好一点。我会把观察的数量减少,但会更加详细,也会加入更多的对比——特别是当世界顶尖媒体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时。

 

 


© myxydx@gmail.com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2012/08/04. | Permalink |媒体速览
Post tags: 北京暴雨, 南都周刊, 看天下, 财经

New:!我们建立了OMM人人小站!欢迎关注! |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