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钓鱼岛问题,首先要了解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要了解二战后的冷战格局,没有这些背景资料的介绍,看钓鱼岛问题就会落入“自我强化”的怪圈而不能自拔,也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遗憾的是,在国内看不到深入的介绍,屁民们重回义和拳时代。

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让美国最终下决心扶持日本成为地区代理人。其代表事件就是在1951年9月日美之间签订的《日美旧金山条约》(吉田茂),以及1957年签订的《日美安保条约》(岸信介)。1951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先后完成了朝鲜战场上的5次大规模战役,首次和美国开展谈判;1957年中国入朝参战志愿军已大部分归国。至此,东亚冷战格局正式形成。

钓鱼岛从军事战略角度讲,位于日本先岛(宫古,八重山,岛上到处是热带原始森林)诸岛的侧翼,俗话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就是这么个道理。而先岛诸岛又是日本冲绳的最大半径,所以日本人窥伺钓鱼岛,实在是潜藏着战略野心,而不是神马渔业和石油资源。对于美国来说也是一样,美国不容许中国在可见的未来发展强大的海上基地,冲绳列岛是美军冷战格局中封锁中国东海通道上的第一条锁链,所以美国也不会允许钓鱼岛这个“战略突出部”归属中国,甚至是台湾。中国官方用语中的所谓“私相授受”,就是指的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冷战格局下,在《日美旧金山条约》和之后的《日美安保条约》的大背景下完成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世界上的冷战格局是否结束了?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的改开,冷战貌似结束了。但是后冷战期,随着中国的新兴经济体的成长,冷战的形式转变为经济的配合,和政治上的妥协。而当中国经济成长逐步威胁到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空间时,新的冷战思维在旧有的冷战格局上重新“借尸还魂”了,日本右翼的躁动正是代表着这样的危机意识。而当美国依然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时,几乎可以肯定,《日美安保条约》依旧适用于钓鱼岛问题。所以,钓鱼岛问题的实质是美日继续联手对于中国战略围堵的再次确认,也是对于《日美安保同盟》有效性的再次确认。中国外交陷入了困境。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对于东南亚的投资和经贸关系,就是要打开这一战略困境的努力,但是问题可能同样充满困惑:在东南亚国家,中国商人起到着类似于犹太人的作用,对于马来裔族群来说,华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上的优势是非常让人嫉妒和厌恶的。中国政府如果只是从做生意的角度来推进东南亚外交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困局,将会让人感到非常担心。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大国,尤其是由于悠久的历史中所形成的文明自信,对于我们的邻居来讲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昨天晚上回家看电视,野田的当选演说:“我们不寻求挑衅,也不接受挑衅,我们会遵循着外交途径来解决问题”。这句话应该暗指中国政府在处理钓鱼岛上的“义和团行为”。我一直深有疑惑,一个大国的外交为什么不走堂堂正正的道路?我国政府为什么放着外交渠道不做,而去挑起“民意”?比如,最简单的,首先我们可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