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共和、民主两党的代表大会落幕,今年的总统大选进入了最后两个月的冲刺阶段,从下个月3号开始,一共四场总统、副总统候选人之间的辩论会,将把竞选的热浪推向高峰。在辩论会上,候选人要直接面对选民尖锐的提问,还要当场应付对手的挑战,稍有不慎,将在千百万电视观众面前丢分,直接影响那些游移不决选民的投票意向,有可能葬送获胜的机会。

2008年9月26日,伊利诺州民主党参议员欧巴马(左)与亚利桑那州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在大选辩论会结束后握手

2008年9月26日,伊利诺州民主党参议员欧巴马(左)与亚利桑那州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在大选辩论会结束后握手

正因为如此,候选人谁都不敢掉以轻心。他们不但要分析政治经济的现实情况,制定能够符合多数人利益的国内国际事务战略方针,而且要了解对手的优势和缺点,制定辩论会上的应对方案,甚至要在本党内部物色能够充当辩论对手的替身,提前演练,尽可能把临场出现的任何意外都加以排除,在辩论会上占据制高点,赢得听众,争取在大选中取胜。

也有人对美国竞选过程中的辩论持有另外的看法。有的认为“竞选辩论不过是提高知名度的一种方式,听众愈多愈好,而不在于辩论内容”。还有的说,候选人总是代表所属的利益集团,所以他们并不在乎自己在竞选时所说的以后会不会兑现。

其实,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选举只是若干年一次的事件,候选人之间的辩论,在选举尘埃落定之后并没有结束。不同立场的议员们继续在国会进行辩论,总统与国会之间就预算与其他立法发生冲突时,少不了公开或幕后的辩论,即使非选举产生的法官和大法官,在提名审议过程中也要经过参议院的辩论。他们上任之后,在审理案件时要经过控辩双方的辩论,案件审结时公示的多数与少数意见,实质上体现的也是法官之间的辩论。

美国的民主制度,表面上看起来是老百姓手中的选票和几年一度的选举,实质上像是一个由几亿人组成的聚会场所,他们按照各自的志趣与追求组成大大小小的团体。在这些团体的内部,以及团体和团体之间,辩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正是因为有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辩论,这些团体可以发展壮大,也可以分解重组。不同层次上的团体通过辩论协商,可以寻找并协力追求共同的利益。

在美国,某个人选择生活在某地,很可能是因为该地的地方法规体现了他/她的价值观念。例如有人愿意住在加州的湾区,气候温和可能是一个因素,但是不少人是喜欢那里的环保意识,以及对移民的包容和较好的社会福利。而相对保守的人们,则更愿意住在那些地税较少,枪支和其他限制比较宽松的地方。

不同利益集团的人们通过辩论,还可以发现达成妥协的基础。因为谁也不要想把自己或自己所在团体的利益看成是唯一的和绝对不可侵犯的,只有通过合理的妥协,才可能形成更高层次的共同体,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的根本利益。

就是这样一群看似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人,在比较合理的制度保障下,在不同范围内与不同层次上,通过交往辩论发现自己所喜欢的朋友和团体,形成个人的和群体的生活方式,建设自己的社团、社区乃至自治政府。当年他们召开大陆会议和制宪会议,通过会议上有时十分激烈的辩论,求同存异,建立了美国。到了今天,看似走马灯似的选举和选举中的辩论,仍然是这一群人赖以维系利益共同体不可或缺的做法和制度。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