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凯 

11月8日,中国第十三个记者节。

每年的这个时候,许许多多的记者都纷纷开始正视当下媒体的处境、作为、期待以及未来,今年的记者节撞上了党的十八大,但丝毫没有减弱记者对记者节的思考,相反,因为有了微博,今年的记者节变得颇具意义。

来自凯迪数据研究中心一份数据,统计了从2003年到2012年记者被打事件,10年来平均每年“打记者”、“拘禁记者”之类的恶行超过10件,且频率有不断加大之势。75%的记者被打发生在采访社会民生事件时,19%是采访企业财经事件,其他6%为反腐倡廉、食品安全。10年来,发生在广东、北京和安徽的打记者事件最多。不得不说,这组数据对今年记者节来说显得格外有意义,但也特别寒心,也反映了记者当下的生存现状。

资深媒体人吴永俊在个人微博上这样寄语今年的记者节:当禁令不再有,当跨省不存在,当和谐不是动词,当上班前能看到初升的太阳,下班时能看到美丽的夕阳,当节假日能常回家看看,当每月工资够当地楼盘均价,当不用为发一条微博而忐忑,当不用为曝光而被威胁……这些便是这个时代对这个时代下记者的最高褒奖,我们不是无冕,更不想做王,记者节快乐!我想,这条微博说出了每个记者的心声,即便是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愿望,在当下要实现已是困难重重。令人担忧的是,从新中国成立60余年,至今仍未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来规范新闻传媒行业,来保障记者的正当采访权,来遏制新闻传媒行业的混乱现象,个中缘由至今道不明,说不清。但我仍然希望,这部新闻法能早日出台,至少,对于重振传媒行业,对于勉励当下记者来说更具深远意义。

今年的记者节,这条新闻再次被翻出来重新致敬:2003年3月广州,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送至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次日,孙被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遭到野蛮殴打后惨死。2003年4月,《南方都市报》记者陈锋、王雷发表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引起全国各地强烈反响。同年8月1日,收容制度被废止。与这新闻相挂钩的,除了两位记者,还有南方都市报前任总编辑程益中,这条微博最先由南方周末前记者、新京报深度记者孔璞发出,而后姚晨转发,之后众多媒体人纷纷转发。

我仍然记得孙志刚,不知道当下青年人是否和我一样记忆犹新,至今,这起报道是南都做的一次很有影响力被业界津津乐道广为传播的报道,业因此,让南方都市报声名鹊起。事实上,有时候真的需要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才能推动某些事情的进展,我不知道是悲哀还是庆幸?所以我一直在想,为何现在没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是不是要等到哪一天某个极端事情发生才会促成新闻法的颁布,从个体关注到群体关注再到社会关注,这是每一个记者的不辱使命。

有句话说的好,记者的处境就是真相的处境。真相拥有破土而出的力量,但难免遭遇沉重的压力、严密的阻隔。在任何时代、国度,真相都必须冲破围剿,真话都必须与谎言战斗。作为一名在新闻路上的准记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悲伤,却没有足够的资格离开。而记者的全部做法就是要实现这样的目的:相互取暖,在绵延不绝的认同中看见彼此,而后接近真相的彼岸。

“你看不到的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这句话被千千万万的记者媒体人转发用来形容自身,我也想俗套的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勉励自己,之前写了一篇《理想不灭》,这篇后续的《理想不死》算是我对自己两年新闻实践道路上的回顾和整理,以便更好的思考而后重新出发。

出发吧,准记者们!

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21084421115/

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cc42b801015hv1.html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i/2127315640(欢迎关注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