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 次 更新时间: 2012-12-01 10:34:45

董兰淑:越南共产党与越南革新


进入专题
越南共产党   
董兰淑  

  
  越共在提出革新政策之前,是一个孤立落后的共产主义国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1986年越南共产党(以下称越共)在第六次全国党代会上提出了革新政策(Doi Moi),开始推行经济改革,随后政治、立法、行政和司法等领域都引入了革新政策,开创了越南发展的新局面,越南也逐步变成一个融入国际社会具有市场导向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领导越南革新事业的过程中,越共因应形势、与时俱进,妥善处理了革新、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经济革新和政治革新的关系,执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关系,在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巩固了其一党制执政地位。
  
  一、越共革新政策提出前的历史回顾
  
  1930年2月,胡志明和其他在中国的流亡者,在香港召开会议,发起成立越南共产党(Viet Nam Cong San Dang),随后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越共的名称改为印度支那共产党(the Indochinese Communist Party)。
  越共历次代表大会记录了该党的历史和走向,反映了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1935年,越共在澳门秘密召开了成立大会以来第一次全国党代会,吸收”统一战线”的理念,把印度支那所有民族主义政党作为潜在的联盟对象。
  1951年,越共第二次全国党代会在越南北部高原偏远地区宣光(Tuyen Quang)举行。此次会议重建了印度支那共产党,更名为越南工人党(VWP, Dang Lao Dong VietNam),因为在此前的1945年,为淡化该党与共产主义的联系,印度支那共产党曾一度被解散。
  1960年,越共第三次全国党代会在河内召开,正式了明确了在越南北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越南南部开展革命的任务。
  1976年12月,越共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党代会。这是越南统一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党代会。这次大会又把越南工人党更名为越南共产党。这次大会越共公布了治理越南这个统一国家的蓝图,并且进行了1930年以来该党最广泛的领导层调整。
  此次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取代了1960年国家分裂时通过的旧党章。新党章声明越共的目标是”在越南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党章规定,民主集中制是该党最根本的组织原则,不仅要保证各级党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要”保证党的意志和行动的统一”。
  因国家统一,越共中央委员会从77人增加到133人,中央政治局从11人增加到17人(包括3名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从7人增加到9人。超过一半的中央委员是首次任命,其中不少中央委员来自越南南方省份。越共党员增长了两倍,从1966年760,000人增加到1976年的1,553,500人,占越南总人口的3.1%。
  在经济上,越共第四次全国党代会把重点从第三次全国党代会制定的重工业转到了轻工业,渔业,林业和农业,并聚焦已经实施了一年的第二个五年规划。这次会议还确定了一系列经济目标,包括在全国范围建立经济管理系统,更好得发挥用价格调节供给和需求的作用等。
  1982年3月,越共召开了第五次全国党代会,会议确定了与苏联保持一致的方针,但会上,党内领导层就苏联发展模式是否依然适合越南的实际情况,产生了分歧。
  1986年12月,越共召开了第六次全国党代会。此次大会的显着特征是对党的坦诚评价和对领导层的调整。党内就改善经济的失败,展开了异乎寻常的自我批评,并做出了一项复兴越南经济的新承诺。越共六大的政策旨在平衡党内激进派和温和派的立场,因为激进派主张通过集体化快速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温和派则强调利伯维尔场的力量。
  
  二、越共革新政策提出的背景和成效
  
  1975年,在越共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与外来势力(先是法国,后是美国)艰苦卓绝的斗争,越南终于实现了民族统一、独立和主权。虽然越南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但越共却没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几十年后,社会主义革命政府领导的越南,依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越南的人均GDP只有300美元左右,40%五岁以下的儿童营养不良。
  越南的经济衰败源于战争破坏和越共对经济的管理失误。与美国长期的艰苦战争摧毁了越南绝大多数人力资源和资本。而且,在越南早期重建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越共进行了经济禁运,不仅剥夺了越南获取多边贷款和援助的机会,而且切断了越南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商业联系。
  对经济的管理失误源于越南政府实行了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集体农业。越南是农业占主导的社会,所以,越南政府只有强制农业集体化,通过对农业的过度攫取才能在财政上支持重工业的发展。结果,这种政策并既没有带来工业的高速发展,也没有带来农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对农业的过度攫取使得农民收益过低,对农业生产缺乏积极性。对农民的不公平政策,加上自然灾害,导致了越南食物短缺和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停滞。1980年代,越共认识到持续的经济停滞将最终削弱其统治的合法性。因此,越共认识到了改革其经济政策的紧迫性。
  ”Doi Moi,”(越南语)字面意思就是改变和革新,这是越共对经济改革和创新的称谓,这一称谓最早是在1986年越共六大提出的,在1992年和2001年的越南宪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重申。革新政策包括从中央计划指令性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指导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通常理解的市场社会主义。与东欧改革不同,革新政策避免激进变革,强调改革的渐进性和政治的稳定性,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优先于私有化。革新政策的目标是向地方分权和向全球开放市场。
  越南总理阮晋勇说,革新政策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符合人民的利益,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革新政策必须在充分发挥国内优势的同时,拓展国际支持,把国内优势和全球化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时代优势结合起来”。
  革新政策针对农民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政策,对农业产生了特别重大的影响。农业政策从集体化调整为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生产自主权,在完成国家配额后,他们生产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尽管土地还是国有财产,但是农民可以承租20年甚至更长时间,其子女可以继承土地的使用权。这项政策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增长迅猛,越南从大米进口国变成了继泰国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大大米出口国。
  到1990年代早期,越南的经济发展前景看好。越南每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5%以上;根据国际标准,越南贫困家庭率从1990年代早期的58%下降到2007年的14.7%;人均寿命从63岁增加到71岁;每年解决150万人的就业。
  根据联合国的评估,越南已经提前10年,成功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中关于减少贫困和消除饥饿问题规定的”到2015年人口贫困率减少一半”的目标。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基层民众满怀热情参与到越共的革新事业中,革新政策成了全国人民的行动,人民的活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人民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强,人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保障,人民多样化的要求得到了更好地满足。
  1994年美国解除对越南的经济禁运时,越南期望成为下一个”亚洲虎”(Asian tiger)。为实现该期望,越南开放了市场,实行了大规模的贸易自由化。1995年,越南加入了东盟(ASEAN),1996年加入了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和亚欧会议(ASEM),1998年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1年12月加入美越双边贸易协定,为越南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WTO)迈开了一大步。
  经过二十多年的革新政策,越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孤立落后的共产主义国家转变成了一个融入国际社会具有市场经济导向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越共领导”革新”政策的经验启示
  
  1、保持”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越南在实施革新政策过程中的一大优势,越共认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重要的前提条件,在领导革新事业中始终把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置于首位。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体系稳定有效,能够形成社会共识,得到人民支持。为了达到政治稳定,越共须要在与时俱进、自我改革的过程中,维护其在国家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地位。
  1980年的国家宪法规定越共是”领导国家和社会的唯一力量”。所以,越共超越政府,在所有国家活动中居于优先地位,政府的功能仅仅是贯彻越共既定方针政策而已。越共通过党的领导人占据越南所有政府部门的核心职位,同时控制越南所有的群众组织,来确保其统治。
  2、 赋权其他政治机构
  越共不仅通过自身的组织和党员发挥领导作用,而且通过授予其他政治机构更多权力进行领导。越南祖国阵线(Vietnam Fatherland Front)和工会(Trade Union)等机构在革新政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ational Assembly)的权力在1992年以后,也逐步得到了加强。
  越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最高代议和最高立法机关,它是唯一具有宪法和法律权利的机构,颁布与内政和外交,社会和经济任务,国防和安全相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政策,制定政府机构组织和运行、社会关系和公民活动的基本原则,行使对国务活动最高的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质询国家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总理和政府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质询,相关部门和个人必须给予答复。越南的电视展播此类质询和答复会议,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改革的成果,预示着越南的崭新实践。
  国家主席是国家元首,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内政和外交事务的代表,其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样,均为五年。
  政府负责领导各部委,落实国家计划,充分调动资源建设和保卫国家,确保社会稳定,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越南的政治革新加强了整个政治体系的权力,巩固了社会统一和稳定,调动了经济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通过政治改革并与国际社会合作,越南强化了革新意识,其革新事业也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3、迎接各种挑战
  在加速改革步伐的过程中,越南一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着力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带来的社会问题,努力在二者中寻求平衡。
  越南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因此,越南在探索实践新模式和新方向中必然要克服诸多挑战。
  越南在革新政策中还面临着其他挑战: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过度依赖市场力量和缺乏社会保障体系。
  4、实施政治革新政策
  越共不仅进行经济革新,也把革新政策运用到政治领域,进行政治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务实的方式处理人们业已存在的各种期望和实践。例如,推动越共党内民主(鼓励党员更多地参与党的政策和战略制定过程),允许越共党员经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2006年,越共在第十次全国党代会上,首次正式允许其310万党员从事和参与民营企业。另外,1986年亲市场政策(pro-market polices)颁布以来产生的企业家、企业管理者等也允许申请入党。
  二是明确分工、各司其责,调整越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的关系,避免三者角色和职能的交叉重叠。为确保政府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越共的角色主要是把握方向,通过全国党组织团结人民,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是履行立法职能。
  三是完善各类社会政治组织的功能。越南转变了对祖国阵线(Fatherland Front)等群众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积极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同时,让人民群众成为战略和政策实施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把革新政策引入政治领域的同时,越南意识到良好有效的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因此,越南对全国范围的行政管理,尤其是对行政管理程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越南也需要一个透明的国家机器,为重整人民对越共的信心,调动企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潜力,越南着力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
  5、实施法律体制改革
  在领导革新事业过程中,越共高度重视法律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法治建设。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2-2007)期间,越南史无前例地提出了115项法律草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7-2012)期间,截止到2010年已提出了152项法律草案。
  宪法也进行了修正和补充。2001年12月25日,越南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此次对宪法的修正和补充集中在两项制度:经济体制和国家机构设置,(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共 2 页: 1 2
   进入专题: 越南共产党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