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為《廣府話有六音而非八聲,六音卻可唱出C大調一個八度的全部七音》

歷來漢字用廣府話/香港話(這裏簡稱粵語)發音,都被認為可以利用平、上、去和入,和它們的陰及陽聲來標示,即亦是說,所有用粵音發音的漢字,都可以用八個基本聲韻標示。例如:”隱”字為 “因” 字的陰上聲。

陰聲:因(平) 隱(上) 印(去) 一(入)
陽聲:人(平) 引(上) 刃(去) 日(入)

但其實此八聲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粵音,例如:”吉日”一詞中的”日”字和”發達”的”發”字,根本不能以上述八聲的任何一聲作為標示。

事實上,就音調而言,其實粵語發音只有六音,而不是八聲。問題是,為何連八聲都標不了的字,六音卻能夠標示呢?

按耶魯大學拼音法(Yale Cantonese Romanization method)及劉錫祥先生(Sidney Lau)的粵語拼音法,一個字的發音其實可以分為三個部份,就是頭音、尾音和音調。一個字的頭音和尾音可以用拉丁字母組合來代表,而音調則可以用 1(高平),2(中上),3(中平),4(低落),5(低上),及 6(低平)來代表。這裏要注意的是,劉先生的低落(4)音,其實應該以底平音讀出,所謂底平音,是平音但其音韻比其他五音都要低。

例如,劉錫祥先生的粵語拼音法中,”因”字的標示為:

頭音 y + 尾音 an + 音調 1 = yan1

為何以上所提到的兩種拼音法都只用了六個音調符號,就可以標出所有漢字的粵音呢?

首先大家要了解,其實漢字的粵音的尾音可以分為

1. 有聲母發音 (例如:a, au, e, ei, i, 等)
2. 有聲母發音+鼻音 (例如:an, am, ang, eng, 等)
3. 有聲母發音+喉音 (例如:ak, at, ap, aat, 等)

以上的鼻音和喉音其實都只能以無聲母音標標示。有聲母音標(又稱響音vowel音標),與無聲母音標(又稱不響音consonant 音標) 的作用,與標示英文發音時一樣。

例一(有聲母發音尾音):”時”字音標為 s + i + 4 = si4
例二(有聲母發音+鼻音尾音):”因”字音標為 y + an + 1 = yan1
例三(有聲母發音+喉音尾音):”日”字音標為 y + at + 1 = yat6

傳統”平上去入”的八聲標示方法中的入聲(陰及陽),其實相等於有聲母發音+喉音,而喉音亦即英文字拼音中不發聲的 glottal stop。同時,陽入聲的音韻在六音的音韻來講屬於高平(1),而陰入聲的音韻則為低平(6)。

例如,”一” 字的拼音為:”因”字的入聲(因 -> 隱 -> 印 -> 一),故”一”字為陰入聲。在劉錫祥先生的拼音法之中,”一”字的拼音為 yat1,即為高平(1)音。

但以上提到的”吉日”的”日”字,基本上無法以”平上去入”的八聲法標示,問題又出在那裡呢?

原因是所謂陽入聲和陰入聲其實都只不過是喉聲無聲母發音t或p或k的六音之中的高平(1)和低平(6)。按劉錫祥先生的粵語拼音法:

因(yan1) 隱(yan2) 印(yan3) 人(yan4) 引(yan5) 刃(yan6)

而”因”字的入聲中陰聲”一”字及陽聲”日”字則為:

一(yat1) ”吉日”的”日”(yat2) / (yat3) / (yat4) / (yat5) ”日期”的”日”(yat6)

明顯”吉日”的”日”字的音韻為中上音(2),既不是高平(1)的陰入也不是低平(6)的陽入,所以雖然與”一”字和”日期”的”日”字同樣以有聲母+喉聲的 yat 作為尾音,”吉日”的”日”字卻不能以八聲的任何一聲作為標示。

其實,所有與陰入及陽入相關的字,都有不能以八聲去標示的可能。

例如:劉鍚祥拼音法中,”發”字以 faat3 標示,為喉音中平(3),既不是高平(1)的陰入,也不是低平(6)的陽入,所以不能以八聲法去標示。現時有學者因為要保留八聲廣韻分音法,被迫在八聲之中多加一聲變成九聲,藉以將發字等入中平(3)音的入聲字納入舊分聲法當中。此種做法是逃避現實的方法。事實上,就算有九聲,其實都不能包括所有與陰入及陽入相關的字。如果免強要說廣府話有所謂入聲,那麼我們就必須有十二聲,而並非現時一些學者所講的九聲,因為入聲本身就有六個不同的音調,加上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和陽去,一共有十二聲。

接下來的問題是,高平、中上、中平、底平、低上、低平這六音又有何奇特之處呢?

其實,大家只要略為懂得一點樂理,再加上一點思考,即可了解到高平、中上、中平、底平、低上、低平這六音,正正標記著音樂中非常順暢順口的音韻。大家如果玩過結他的話,都會知道,結他彈奏之中有所謂”滑音”。滑音其實是兩個音前後相連,以快速順滑的方法彈出,使兩音聽來好像緊緊地連接一樣。六音當中的其中兩音,其實就相等於結他的滑音。

以音樂的C大調為例,六音的音韻可以表列如下:

高平 b → b 單音 (因)
中上 G → b 連音(或 a → b) (隱)
中平 G → G 單音 (印)
低落(底平) D → D 單音 (人)
低上 E → G 連音(或 E → F) (引)
低平 E → E 單音 (刃)

注意:以上的 b 即樂理中的 tenor B, a 即 tenor A. 另外,1 至 6 的音韻不定要按照以上音階讀出,最重要的其實是六個音的排列順序,而並非它們的絕對音階位置,而連音字一定為滑音,單音字一定為單音。

以C大調為例,粵音的六音其實已含蓋了一個八度中的全部七個音(即 C, D, E, F, G, a, b),如果在說話時控制得宜和準確,聽起來非常順耳。相反,如果控制失衡,當然就會好像走音一樣。至於廣韻六音的組合和變化,是否一直對粵曲的填詞有著極深厚的影響,就有待大家去進一步研究了。

原文刊登在在下網頁: 自由香港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