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場新媒體爆發之後都過左好耐啦,old news is usually 唔識串。另外《大球場道》只是一份出版了一期的小刊物,一點拙見請不要見怪。)

心水清的朋友都記得十一月的時候一篇文章《淺談打氣文化如何影響香港球壇 一個獨立刊物的構思》,這篇文章是我在網上偶爾看到些路迪球迷自己出版fanzine後寫的。想不到一個半月後竟然成真,我和一班朋友合資出版了香港史上首本球場文化雜誌《大球場道》。

這幾個月對香港足球雜誌而言,是困難的日子。先有keymansoho停止印刷版,再有足球週刊結束香港版,甚至連本地籃球雜誌SLAM也剛剛出版了告別號,可見在香港出版本地足球/體育雜誌是何等困難。

事實上,由於在網上獲得免費的體育資訊愈來愈容易,不少傳統體育媒體都面對互聯網的挑戰。不少網上足球網站如Goal.com及u-soccer在這幾年發展得十分迅速,不單有足球新聞和即時比分,而且也有不少評論和專題,直接挑戰足球雜誌的地位。

不過,在”新媒體爆發之後”中人網CEO林雨陽曾提及,其實網絡媒體也已經不是一個新媒體呈現方式。事實上,以足球而言網上媒體很早已經十分流行,上網睇波、上網睇足球新聞,早已成為80、90後網民的指定動作。對網絡世代而言,網媒根本就不”新”,甚至是舊。現在,一個全面的足球網站不能只提供比數和文章等文字,甚至需要聲音、影像等才算全面。

反而對網絡世代而言,華語足球網站甚少提供一些球場文化的資訊。而在推廣球場文化的時候,如果只開網頁寫文章,那一種爆炸力其實不會很大。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構思了《大球場道》的計劃,與一般的網媒不同,除了網上文章我們堅持出版實體派發。

首先要介紹一下《大球場道》整個計劃的由來。一直以來,香港的球壇經常被批評沒有氣氛,然而香港人雖然羨慕外國的打氣文化,卻少有真正加入本地的打氣行列。《大球場道》每逢香港隊賽事出版,以香港及各地打氣文化/球場文化為主題,希望藉此計劃,向香港球迷推廣球場打氣文化。雖然我們是參考外國的fanzine,但是我們也已就香港的社會情況和受眾微調內容。《大球場道》是一個出版物,也是一個網上媒體,利用網誌和影片在網上推廣打氣文化。實體和網誌在內容上有一定的不同,實體版文章會以探討球迷心理、介紹打氣團、以及討論康文署球場管理政策為主;網上版的內容會十分激烈地介紹Ultras和Curva文化的精華。也許會有人批評《大球場道》的角度過於sidecut,不過這個角度卻洽好填補本地足球媒體少有對球場文化報導的空白。

無論整個出版過程、編採方式、以致文章取材,比起一般雜誌,《大球場道》可謂完全違反一貫雜誌出版方式,內容既不客觀也不中立。不過我們就針對香港球迷的特性去製作這本刊物。首先,雜誌size只是A5,一來是成本問題,二來是為了方便球迷攜帶。而雜誌的取材也十分單向地講述打氣文化,講白點就是洗腦。而全本雜誌都以專題報導為主,基本上內容都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甚少新聞性文章。

因此,雖然表面上在這個體育雜誌衰落期出版內容極為小眾的《大球場道》可謂一玩命之作,但同時也是一個新的形式,去吸引新生代的讀者去了解球場文化。

在出版的過程中,我發現原來在香港都有類似型式、但不同題材的民間獨立刊物。(參考:http://www.facebook.com/HKIndieMagIndex)
這些獨立刊物由民間自行製作和出版,由攝影、音樂、藝術,到社區、社會、政治,題材都包羅萬有。這印證了其實在新媒體爆完又爆的情況下,在網上媒體愈來愈多的情況下,實體的刊物也不是沒有空間發展的,例如音樂雜誌RE:SPECT在香港的音樂界也有一定名氣。而在被訪者的心理上,在實體書刊受訪的意義往往比網絡媒體大。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媒體將會愈來愈多。原有的網媒可以考慮轉個方向,為觀眾帶來新鮮感。並不是指網絡傳播沒有價值,只是如果能將優秀的網上報導實體化,以獨立的形式出版,這個方向會不會是另一個香港新媒體的發展方向?在外國,fanzine十分流行。以台灣的《甘樂報》為例,他們探討三峽在地文化、文化專題、獨立音樂等話題,在當地已取得一定成功。在香港,不少新媒體和民間媒體都以網絡為主要平台,大家又有沒有考慮過將網站內容轉化為實體呢?

以上僅為一點拙見,不喜任插。

參考資料:
編輯部採訪小組:《我愛創意獨立刊》 ,台北,PCuSER電腦人文化出版,2011
香港獨立雜誌索引
大球場道網上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