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许多人认为公民投票是直接民主与人民权力展现的重要象征,但实际上台湾目前公投的相关法律或制度,并无法落实真正的民主,反而简化了复杂的公共议题,人民更成了被政客动员红卫兵。

原本定调「核四一定要盖完」的马英九政府,在庞大的民意压力下,由行政院长江宜桦改口表示,核四是否续建将交付公投。急转弯的政策不但没能赢得喝彩,反而引起更多反弹,批评其假民主之名,行政治操作之实,越来越多人表示将于三月九日走上街头,强烈表达反核立场。

坦白说,这种与生命重大相关的议题拿来公投,实在有点荒谬。但如果政治人物霸王硬上弓,真的成案,纵使心中有千百个不愿意,恐怕还是得硬着头皮、含着眼泪投下保命的一票,挡下核四兴建。

虽然许多人认为公民投票是直接民主与人民权力展现的重要象征,但实际上台湾目前公投的相关法律或制度,并无法落实真正的民主,反而简化了复杂的公共议题,人民更成了被政客动员红卫兵。

江宜桦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也抱持着类似的看法。他指出:「台湾常自诩是个宪政民主国家,但选举文化充满了民粹主义的色彩。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倡审议式民主,希望以扩大理性讨论的空间来矫正民粹民主的流弊。但是公投民主论的出现却硬生生把这个理想推得更遥远。究其所以,是因为公投议题必然只能以正反表决的方式要求选民表态,所有复杂的条件、但书、妥协余地及修正方案,都无法在公投议题的简单陈述与动员表决里反映出来……我们看不到一般公民如何『参与』了这个重大政策的『讨论』,也不知道在什么意义下『人民是主角』,更不知道这种由行政权发动的公投如何『培育批判性的公众力量』。因此,这样的公投未必能使台湾更民主。」

的确,许多人把民主等同于投票的作法是狭隘了民主的根本意义,投票至多只是「选择权」的有限表现,有时不仅把复杂议题简化成二选一的决定,也把民主简化成市场主义的消费权利。

这并不是说投票不重要,而是要认清投票也只是民主政治的一环,民主更重要的价值在信息公开与对话沟通,就如同江宜桦在文章所提到的「透过审议式民主,扩大理性讨论的空间来矫正民粹民主的流弊。」

换句话说,如果公投真的势在必行,政治学者出身的江院长,就不该让「核四续建」这个已引起全民关切的重大公共议题,沦为非黑即白的选择题;相反的,反而应该透过公投这项全民运动,进一步落实民主政治的信息公开与对话沟通的重要价值。要玩就要玩真的,玩全套的。

首先,行政院应该回到中立的角色,停止相关政策的推动。接着提供及整理各方信息公开于网站,并责成相关单位在全台各地透过里民或村民大会,以审议式民主的方式举办核四讨论会,列出支持及反对核电兴建的相关理由,邀请不同阶层、立场者进行说明与讨论,让人民有机会听到各方的说法。

当然,国营及公共媒体也应该扮演起信息供应者及公共论坛的角色,提供充分的信息与对话场域,让人民方便理解,才能充份决定。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江院长宣布将举办核四公投的当日,台湾立报副总编张约翰以「核电」与「核四」为关键词,查询中央社发出的新闻稿与特稿发现,总共39则的新闻中,特稿加专电全部都是拥核立场,内容包括:「安倍废无核政策拟造新核电厂」、「顾及现实欧洲国家难断绝核电」、「法独立核安机制重核废料处理」、「仰赖核电法国能源独立」、「经济效益美核电厂延役成主流」、「亚洲将增百台核机组陆居首」。而财经新闻则全是强调核四停建将影响股市及经济发展。虽然隔日已有两篇特稿提醒兴建核电将付出的代价,但仍然有违比例原则。

相反的,公共电视唯一的论坛节目「有话好说」,自2009年起,至少有25集讨论与核四有关的主题,不但提供多样信息,也邀请各方代表参与讨论。但让人傻眼的是,台电及经济部官员大多以开会为由婉拒上节目,不但放弃向社会大众说明、沟通核电政策,更是逃避与反核立场者直接对话,畏惧检验。

事实上,2000年时,经济部长召集了各方学者专家及相关单位代表组成评估委员会,当时18位来自产官学界及民间代表,从不同的层面,重新评估是否兴建核四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这个原为闭门会议的评估委员会,在民众的要求下得以公开,而公共电视更于7月14日至9月20日,在每周五晚间九点到隔日凌晨二点半播出每次长达五个小时的「核四再评估」会议,成为台湾首次及最长时间全程转播公共议题的电视节目。

姑且不论江宜桦院长提出的公投主张是不是只是政治算计,但还是要提醒江院长,人身安全是不能用公投来决定的,应该立即停建核四。而如果万不得已只能公投解决,也请务必先落实「信息公开」与「对话沟通」的民主基本价值,否则2004年的那篇宏文,就成江教授给江院长的「打脸文」了!

 

管中祥,台湾中正大学传播系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164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