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悬而未决的“朱令铊中毒案”因复旦投毒案在互联网上被激活。朱令曾是清华大学颇具才气的女生,后来发生严重铊中毒,终生残疾。其清华大学室友孙维当时被纳入调查范围,并被朱家和周围一些人认定有重大犯罪嫌疑。此案最后没有被侦破,孙维改了名,移居美国。

互联网上近日形成要求重审此案、公开相关信息的呼声。一名美籍华人向白宫网站提交要求调查孙维并将其驱逐的请愿信。到北京时间昨天下午,已有超过10万人在请愿信上签名,达到美国政府对请愿做回应的签名人数门槛。这一新动向推升了事情的社会关注度。

舆论激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朱令的悲惨遭遇令人唏嘘,二是网上盛传嫌疑人孙维的家庭“有背景”,当时孙家是通过“动用关系”平息此案的。

这件事的法律本质是舆论突然质疑一个19年前未能侦破的案件,官方面临是否回应以及如何回应的犹豫。

舆论对孙维做了“有罪推定”,并对官方做了“包庇嫌疑人”的推定。当然从理论上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即19年前这个案子的确侦破不了。这不应被看成奇谈。美国万众瞩目的辛普森案就一直破不了。而且如果19年前的侦破是尽了力的,今天就更难破了。

至少从概率上说,一件投毒致残案如果证据明显,并且有家属执着要求声张正义,作案人能在中国逍遥法外的可能性很小。孙维“家庭背景”的硬条件在北京算不上很显赫,她的亲属即使有心阻止在中国顶尖大学里投毒致残案的调查,也绝不会像网上一些人想的那样容易。

在当下,如果复查此案很容易,有人顶着强大舆论刻意阻止真相大白,其风险高得惊人。会有怎样的“关联利益”导致这样的冒险呢?冷静思考时会很难理解。

写这些话,我们是想强调“朱令铊中毒案”的不同可能性,提醒公众不应被互联网舆论的一系列“有罪推定”主导。司法公正首先要避免冤案,舆论激动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

值得指出的是,互联网上形成激动情绪,大的原因还是官方公信力不足,当年的结论不被朱家接受,对如何应对互联网上真真假假但连成串的质疑,官方感到棘手。现在的很多时候,官方沉默往往是对回应能够平息舆论的情绪缺少信心。

以中国互联网上各种质疑出现的活跃度和频率,官方一有问题就回应显然做不到。什么样的问题回应,什么样的不回应,目前尚无规则。舆论的声音大了就回应,不太大就先等等,这是当前很多政府部门的实际做法。

我们以为,朱令中毒案到了官方该出面回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满足家属和舆论“公开信息”要求的时候。尽管这看上去有些被动,但这样的回应多了,就会逐渐积累出舆论的理解和变化。朱令案的症结还是官方与相关人的沟通不成功,朱令亲属的痛苦可想而知,对这家人的关怀,官方从物质上和信息上都应尽量做好。

总有一些人会寻找机会证明中国司法是“多么不公正”,这使得处理好公众关注的案件多了层额外的意义。中国的司法公正不断在现实中得到强化,但它被舆论认同还需更细致的努力促成。

至于白宫网站上请愿信的超10万人签名,这是这个时期的特殊错乱。白宫做不了中国的“洋信访办”,它会很快被“压垮”。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尴尬用不着遮掩,我们确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尽最大努力解决它们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