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nch May的節目《爆點:跨媒介及跨文化漫畫音樂會》絕對是一個新奇有趣的音樂會,它模仿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原創漫畫音樂會的形式,邀請兩位法籍漫畫家 Charles Berberian 和 Mathilde Domecq,與本地薑小克及門小雷在五人樂隊的伴奏下,輪流作畫,給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

但我要說的不是這個音樂會。

我想說的是一些觀眾的行為。在音樂會開始前,一名觀眾拿著手機拍照,工作人員立即上前勸止並要求她刪除照片,該名觀眾語帶不忿地說「吓,都未開始,咁都唔比影?」。在表演期間,又一名少女拿起手機拍攝,再次要工作人員上前勸阻。

其實在進場時,職員已經不厭其煩地大聲說「場內不準拍攝」,開場前也有「關掉手提電話或其他可發聲裝置」的廣播,依然無法完全阻止觀眾偷拍。事實上,偷拍的行為不但難以完全遏止,相信還會越趨嚴重,畢竟社交網絡的流行,令分享和打卡幾乎成為很多人每天的指定動作,去哪裡、吃什麼、穿什麼,統統都要分享一番。而智能電話的普及更是讓分享變得方便簡單,變相鼓勵了偷拍行為。

碰巧早前著名波蘭鋼琴家齊默曼 (Zimerman) 在德國表演期間也發生類此的觀眾偷拍事件,給他發現後勸阻不果,因而憤然離場。及後他跟觀眾說偷錄與偷東西無異。而且由於他想錄製的歌曲在YouTube上已經可以看到,所以音樂公司拒絕他的要求,使他覺得YouTube已經毀了音樂藝術。最後他拒絕彈奏安歌和缺席慶功宴以示拒議。

看流行音樂可以拍攝,看傳統藝術表演不能拍攝,是人所共知的規矩。對於齊默曼的第一個投訴:不準拍攝,相信沒人會反對。但是如果表演是介乎兩者之間又如何是好?例如筆者在文化中心大劇院觀賞另一個French May節目Les Tambours Du Bronx敲擊樂團,那是一個情緒十分高漲的表演,但觀眾都正襟危坐,形成台上high爆,台下安分守己的詭譎場面。其實Les Tambours Du Bronx不介意觀眾影相,結束時更索性把觀眾拉到台上,讓他們任意走動和拍照。

因此舉辦這類表演,主辦單位和場地管理人員可先跟表演者溝通,詢問他們會否介意觀眾在現場拍攝,若他們不介意的話,場地工作人員可不必勸阻想拍攝的觀眾(除非有其他觀眾投訴),但亦不必特意宣佈「可隨意拍攝」,否則反而像在鼓勵拍攝似的。若表演者不想觀眾拍攝,便需加強宣傳這訊息,例如在當眼地方放置「不準拍攝」的字句。

至於齊默曼對YouTube的指控,筆者卻不太認同。也許YouTube確然使演奏家能錄製的曲目減少,但大體來說它對推廣古典樂有很大幫助。在教育層面上,教師可用YouTube直接播放音樂影片—特別是難以在市面找到的影片,讓學生欣賞。筆者的中學音樂老師也說使用YouTube教學既方便,又可節省購買CD或DVD的時間和金錢,一舉兩得。在創作層面上,創作人為尋找reference,刺激靈感而「煲YouTube」早已是司空見慣。在群眾欣賞層面上,YouTube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便捷工具,讓一般人在任何時候都能接觸到海量的音樂影片,特別對於那些經濟較差的觀眾,透過YouTube欣賞音樂絕對是上佳的選擇。

最重要的一點是,YouTube以至免費網絡影片網站是大勢所趨,無可逆轉的潮流。正如在影音產品數碼化的趨勢下,HMV沒有開拓數碼產品市場,遂令它由業界的龍頭大哥落得破產收場。前車可鑑,如其對抗潮流,倒不如思索如何運用它來推廣音樂。

齊默曼表演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RR7eUSFsn28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