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同名小说《小时代》改编的电影,同时激起了强烈的爱和强烈的恨,让青春文学作家郭敬明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上。

由小说原作者郭敬明本人执导的这部影片,一边迅速地收获商业成功,一边引发口诛笔伐。6月27日首映当天,它在全国20个城市的电影院得到了高达45.1%的排片比例——这是电影院根据“官网订票”和“电话咨询的热度”所做的市场决定;它的票房在上映四天后达到约2.7亿元人民币。部分青少年观众在这个“友谊永存”的虚幻青春世界里狂欢,但电影评论人毫不吝啬他们的鄙夷。这些批评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因为这部电影轻率地肯定物质主义,影评人宇文翮在电影评论网站豆瓣网上评论说,《小时代》传递的核心价值观是:“又好看又有钱的人才有青春。”

《小时代》以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四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女孩共同经历的青春成长。郭敬明说他意图展示当下中国的年轻人在面对物质、爱情、友谊和梦想时遭遇的困惑和抉择。用他的话说,他笔下的人物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他们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

但《小时代》并非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女孩住在一间堪比豪宅的宿舍里,身边围绕着“花美男”、用情专一的“富二代”,她们互赠奢侈品只为抚慰心灵,在金钱带来的纯粹感官快乐与金钱能买到的东西之间逡巡。郭敬明用灯红酒绿的表象遮蔽了真实 。

与它的名字——小时代——截然相反,这部小说及改编电影处处显露其雄雄野心。

以青少年为受众的青春文学《小时代》自2007年11月起在郭敬明主编的杂志《最小说》上连载,之后创造过10天销售100万册的出版奇观,郭敬明在他的新浪微博上自称,过去5年中,约有24437000人阅读过《小时代》。

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小镇青年实现“大”梦想的童话。在郭敬明眼中,“这是一个竞争激烈、非常残酷的时代”。17岁时,他前往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为大都市的繁华所震撼。像每一个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一样,他渴望到上海寻找一种生活,不再为了生存挣扎。这个迷茫的小镇少年、身高不足160cm的自卑男孩,在上海蜕变成畅销书作家。他的读者大多像从前的他一样,是可望改变境况的中学生。他在小说里描写物质,一个句子中会出现7个奢侈品名称。这些时尚生活尤其吸引年轻女性,满足她们青春时期的幻想。

郭敬明也从畅销书中走出来,成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他乐于在媒体上自我塑造为“中国版的美国梦”:地位不由出身决定,而由名气决定。他经历过被拖欠版税而发不出工资的窘迫,也被另起炉灶的搭档背叛过。2003年,他出版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后,被作家庄羽指认抄袭并起诉,历时3年郭敬明终审败诉。但这并未影响他的作品持续畅销,而他本人也从不倦怠追逐金钱、物质和名气。

目前,现年30岁的郭敬明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总编辑,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12年,位列“福布斯中国名人榜”70位。

郭敬明本人的经历决定了《小时代》的气质。它虽然雄心勃勃,却并没有掩藏住这个时代的“小”:追逐“成功”,沉浸于一种可以触摸到的丰裕感官享受的漩涡中,绝少反省道德。

2013年6月底,郭敬明在北京接受了纽约时报中文网的采访。以下是采访实录,经过编辑和删减。

问:你从来不回避拜金,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是对我所做事情的一种肯定,但并不是我的目的。比如说今天拍一个电影,我并不是冲着赚多少钱去拍的。比如我拍得很好,观众很喜欢,宣传做得很好,票房一定很好,所以说我会赚更多钱。这是一个结果,是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它给你的附加值,不是本质的目标。我不太考虑做这个事情我要赚多少钱,我的第一出发点是我选择了做这件事,那么我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在我的概念里面,只要我把事情做好就一定能够帮我赚钱。这是对我的奖励和认可。

问:你认为这个世界是按照什么规则运行的?

答:我觉得这个世界有一种不公平的公平。每个人的起跑点是不一样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只要输在起跑点你就一定不会成功,还是给很多人提供了机会——就像我。美国梦是白手起家,一路收获。但这样的中国梦很少。大部分你看到的就是官二代、富二代,爸爸是银行行长,他就是很厉害那种。对我来说,我没有很厉害的家庭,也没有所谓的背景,不像其他偶像那样高高帅帅,一出来就是万人迷。我个子小小的,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其实凭的就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哪怕你起跑点没有别人好、没有别人高,你还是可以通过很多努力去追。

这个社会确实是有很多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你就算不思考也一样会客观存在。比如学校里的世界观就是公平竞争,我考试就是比你好我就是比你厉害,我就是学问比你高。一旦进入社会,两个人同时去面试,你学习成绩比她好,但她长得比你漂亮,于是老板就选她了;包括人家富二代、官二代都不用去面试,直接做总监。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以前在学校不会有的价值观,从学校进入社会真的是会遭遇接二连三一系列的冲撞。在这个过程里面很多人的心态变得扭曲,也有一些人的心态会越挫越勇,会很积极地面对,不服输。你厉害,我是跑在后面,但我可以追上你。所以说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公平,看你自己怎么选择,并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

问:写作、经商、拍电影,同时做这些事情,你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答: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我对生命这件事情还是蛮悲观的,我觉得人的精神力量是很大的,但是人的肉体太脆弱了。可能哪天心脏出了问题,精神力量再厉害,都没有办法支撑你完成很多想法。如何在这么短的人生里面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让自己的生命最有正能量,这是我希望去实现的。虽说每天起床晒太阳看书睡觉,这样过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很希望在年轻、最黄金的时候,尽可能做更多的事情,去完成更多的梦想,这会让我觉得人生很饱满。肉体没了就没了,每天碌碌无为地用掉它,那不是我的人生观。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以此为乐,这样做确实很辛苦、也很累。我觉得最关键是每个人有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权利。选择一个生活方式,如果你自己觉得很快乐很开心,你的生活就是很成功的,因为你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享受人生。

问:作为“80后”,你觉得这个时代的中国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给了他们敢于做自己的自由。上一代父辈追求一种求同的生活方式,大家穿一样的裤子,留一样的头发,拿粮票去买一样东西,看一样的电影。今天不管80后、90后甚至00后,都可以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喜欢,你可以找到很小众的北欧乐队、日本乐团、越南电影,你也可以看最主流的好莱坞商业大片。这个时代给每个人自由的空间,你选择看什么书,看什么电影,穿什么衣服,就是在告诉外界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如何从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里面脱颖而出,今天已经是一个求异的生活方式,但是你如何让别人记住你?让别人看到你,去实现你自己的梦想?如何在这个社会上有属于你的位置?这就是对每一个人的考验。

问:你怎么看待他人的评价?

答:那要看是什么评价,有用的我会接受,我会争取让自己做得更好。但是可能一些无关紧要的就不要理它。每个(评价)我都会看。比如一些很专业的人告诉我这里的灯光用得不好,这个镜头可以怎么连接,那就是很有帮助的意见。比如说有人在网上骂我,你好矮啊你就是这么矮。这种声音其实听多了也没有太多意义,也不需要交流沟通。这本身就不是我能改变的东西,我也没有办法变成一米八。那些无谓的攻击或刻薄的言论,就当作公众的发泄,不需要太计较。刚开始我更多是一种不解、委屈,一些可能自己没有说过的话,没有做过的事被别人断章取义。时间久了我就会觉得算了,不用太多纠结这个事情,关键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问:许多年来你始终被拿来跟韩寒比较,你怎么评价韩寒?

答:我不太了解韩寒,我也不知道他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我也没有办法做评价。我是真的非常不晓得。我觉得每个人有他自己成功的道路,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像一个医生他非常地优秀,但是你不能去要求一个律师说你也要去给别人开刀。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有自己想去做的事情,我尊重每一个人选择的道路。

汪琳是《商业周刊》中文版记者。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