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与其说是模式,不如说是中国的电视人开始摆出了“真”态度:尽量回归专业,尽量远离眼泪与丑闻齐飞的炒作老路。卫视抑制商业冲动,央视放低点姿态,都是回归本“真”。中国观众们,知足啦。

编者按:我们盘点这一年来为拥有一个更美好中国而付出过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坚守和努力,让他们的梦想,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梦需要伟大文学塑造民族灵魂,于是我们收获莫言;中国梦需要能激励一代人的偶像,于是我们收获林丹和刘洋。他们都是中国梦的兑现者,也是让中国梦这个大词变得有质感的人。

他们的梦想,是过去一百多年来民族梦想的延续或实现。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白领结,让我们想起重置民族灵魂的鲁迅、胡适;实现了航海、航天“更深、更高”的科技团队,让我们想起为中国带来近代技术,但错把“天朝梦”当中国梦而梦碎甲午的曾国藩、李鸿章;我们缅怀革故鼎新的孙中山、毛泽东,也缅怀推进改革的邓小平、习仲勋。因为怀念他们,便是怀念中国梦走过的每一步的筚路蓝缕与不懈不止。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与其说是模式,不如说是中国的电视人开始摆出了“真”态度:尽量回归专业,尽量远离眼泪与丑闻齐飞的炒作老路。卫视抑制商业冲动,央视放低点姿态,都是回归本“真”。中国观众们,知足啦。

这一年最热的电视节目,非《中国好声音》莫属。它火爆到第二名和第三名是谁,都不会有人关心。连高高在上的中央电视台的两档节目,也以“好声音”的学员作为噱头,催高收视率。要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种晚会上,该给超女特写时,CCTV的镜头就扫向了观众。

背着选手转椅子,不海选不排名不毒舌,其实统统只是手段。《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与其说是因为特别的模式——从国外高价买进的原汁原味的“宝典”,不如说是中国电视人开始摆出了“真”态度:尽量回归专业,尽量远离眼泪与丑闻齐飞的炒作老路。

节目形态其实只是壳子,超女最早就是国外节目的山寨版,当年火爆的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好声音”,但后来拼命发短信的观众纷纷觉得上当受骗。在好声音,老毛病其实也没根治,煽情的故事照样在讲,是是非非的信息掺杂,但横向纵向一比较,煽情故事短了,假的少了,此消彼长,“真”的比以前多了点点:卫视抑制一下商业冲动,央视放低点姿态,都是回归本“真”。中国观众们,知足啦。

该肯定的要肯定。

比如平等。一群歌唱梦想者,无论年龄、是否科班出身,乃至性别特征,实现了上大舞台、出唱片的愿望。身材臃肿的选手刘悦以前只能在场边给人递话筒,长着络腮胡子的王琪玮曾因声音太细而自卑,论年龄,有着强劲实力的金池、平安也都三十多岁了。细心的网友人肉发现,不少“好声音”学员,都是转战各种选秀的“专业户”、失意者。他们终于在“好声音”的舞台上获得了认可——因为导师看不到。

比如专业。顶级设备、顶级乐队、顶级录音师,节目的呈现效果一流,这些没啥异议。最核心的导师,也确属娱乐圈公认的“天王天后”、“殿堂级”。但若以专业的角度,横向比较国外版本的那些导师,类型又未免过于单一。其实刘欢、那英们是当亲切卖萌的导师,还是做威风凛凛的评委,都没专业视野那么重要。学员类型的多样也是以前少有的,有唱爵士的,有唱黑人灵魂的,但还是少。差距都是实实在在的大。

比如自由。选手的个性展现无遗——不是芙蓉姐姐、凤姐的那类雷人。光头的爵士女歌手,长辫子的“音乐疯子”……唱法充满破坏性的90后女歌手吴莫愁,撑到了最终的冠军PK,投票时败于唱爱国歌曲的摇滚青年梁博,让不少文艺青年和中年扼腕痛惜。个性在这个国度特别难张扬,特别遭排斥。导演金磊曾经说了句很大的话:“个体的自由就是国家的自由。”

金磊坚持认为,要讲人的故事,关注生命的本体。话本身也没错。音乐是人写的,也是写人的,但个体故事、情感和音乐如何融合,还真是学问。

最具争议的讲故事,说到底还是“真”的问题。中国大陆的歌坛上其实从来不缺好声音,却鲜有能唱入人心直抵灵魂的歌手。第一期亮相讲到父亲去世故事的徐海星,被网友狂批,后来以极低票数被淘汰,成为《中国好声音》最残酷的一幕。她的导师刘欢上《锵锵三人行》时道出实情:制作方希望煽情,“我们不去配合”,后期剪辑把所有嗨的地方都弄到一块。刘欢已确定退出,说是太累,不知道是不是扛不住了。

【原文链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