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人們常說現今社會學歷越高越好,很多莘莘學子努力讀書為了考進大學,學士畢業再讀上碩士、博士。可是,大學生正面對的困境又多少人明白?此外,教大專院校是不少人眼中的優差,但實際情況又如何?拿着博士學位,會有怎樣的人生?《徘徊在港大與城大之間》作者,香港大學中文系李慶餘博士,上月於序言書室開辦「讀大學的困境與教大學的困境」,希望透過與大家反省讀大學和教大學面對的困境,引申到社會的困境。

李慶餘指出讀大學有三大困境:畢業後失業、學費高昂、九十後被標籤。

每年四、五月都是大學畢業生求職的季節,學位膨脹導致現時滿街都是大學生,學位變得不吃香,而單單擁有學位而沒有工作所需的知識、態度和技能的同學受僱機會亦偏低,加上近年多了內地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來港工作,因此職位競爭變得激烈,以致大學生憂慮畢業變失業的情況。同時,大學學費高昂,一般政府資助學位課程每年學費為$42,100,四年共$168,400,雙學位或自資學位的學費更為昂貴,有些更高達六萬元一年,並不是每位學生都能負擔得起。以城大為例,有七成同學住在公屋,四成同學申請助學金和低息貸款才可繼續學業。

另外,社會上有不少聲音,指責九十後大學生不負責任、不尊重他人、不虛心學習,李慶餘強調這些標籤對大學生不公平,有以偏概全之嫌。他指學生的性格與他們的成長背景有莫大關係,以他接觸過的學生為例,不少學生因生於破碎家庭,以致影響自身性格,希望大家了解,不要盲目標籤學生。

以前,大學畢業後就會投身社會工作,修讀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的是錦上添花。現在,家境較好的同學大學畢業後便直接讀上研究院。可是,李慶餘指出有很多公司都不會考慮博士畢業生,認為他們學歷太高,學歷越高反而成為求職的障礙,更有博士畢業生選擇在履歷表中隱瞞博士生身份。很多人會認為拿著博士學位去教大學是不錯的出路,可是,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博士生畢業,包括本地生、內地生和海外留學生,八大根本沒有這麼多教職位空缺,造成博士畢業生失業的情況。在本地大學讀一個博士學位要花六年時間,合共24萬,研究生活枯燥乏味,要花上很多的時間心力。李慶餘提醒有意讀上研究院的同學要三思,切忌以為學歷越高越易找到工作。

有人認為教大專院校是一份高薪厚職的優差,李慶餘卻道出由於大學之間排名競爭激烈,講師除平日教學工作外,下班後還要寫論文和參與國際會議,工作量很大。而且,大專院校講師多是合約制員工,不能保證每年都能續約,要視乎學院收生情況而定。根據教育局的預計,2016年的中六學生人數會有5.94萬,當中符合「3322」升大學的人數會有2.2萬,而學士學位(包括政府資助和自資學位)的數目將會有2.3萬,加上3.41萬的副學位數目,學額將比合資格升讀大學的人多出一倍多。李慶餘指,去年末代高考畢業生和首屆文憑畢業生同時升學,學生無疑是多了,但大專院校亦沒有大量聘請講師,大都採用大班教學或聘用兼職講師,而兼職講師今年亦不獲續約,可見學院對講師需求不大。未來學生越來越少,講師的就業前景更會每況愈下。

李慶餘批評現今教育變得產業化,學生讀書只為經濟利益,有利可圖就去讀,往往罔顧自己真正的興趣和專長,認為賺到錢就是成功。這種人讀我讀,把大學當成職業訓練所的思想實在是偏離了大學原本全人教育、著重個人發展的理念。李慶餘籲師長應推行價值教育,灌輸正確價值觀予學生,並強調人應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好好反思自己的人生價值,無論選科或者擇業都不要盲從附和。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