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国内已经大致出现支付(例如支付宝)、融资(例如人人贷)和理财(例如余额宝)三种互联网金融模式。近期,百度与华夏基金合作的百发基金更是令市场高度瞩目。一是预期收益率高(年化8%),二是允许投资者随时赎回,三是作为产品发行者的百度具有很高的市场号召力,以至于首期10亿人民币产品,在发行当天很快就销售告罄,甚至还引发了网络瘫痪。

诚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大势所趋,也必将在中国获得蓬勃的发展。然而,正如当年的IT革命引发了.COM泡沫,当年的证券化革命引发了次贷危机一样,如果在一个新生的金融创新发展初期,不充分重视该行业发展蕴藏的潜在风险,并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理,造成市场主体一窝蜂而上,以至于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泡沫,那么这最终将阻碍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主要从互联网理财与互联网融资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潜在风险。首先,笔者将剖析互联网金融产品所面临的与传统金融产品类似的风险;其次,笔者将梳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独有的风险。

与传统的金融产品相比,互联网金融产品也面临如下几个重要风险:

第一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否实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例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当前的收益率低于5%,且余额宝的性质是货币市场基金。但百度百发的预期收益率高达8%,这就不由得让我们想问,百发最终投资的基础资产是什么?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国内制造业存在普遍产能过剩、国内服务业开放不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如何实现8%的高收益?除了给企业做过桥贷款、以及给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外,还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资渠道?

第二是期限错配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是期限较长的,而负债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负债到期不能按时滚动,就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当然,金融机构的一大功能就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因此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期限错配,而其中的关键是错配的程度。联想到百度百发给出的承诺是允许投资者随时赎回,这无疑最大程度地加剧了流动性风险。既要允许随时赎回,还能给出8%的预期收益率,这当然令缺乏经验的投资者欢欣鼓舞,但也会令富有经验的投资者疑虑重重。

第三是最后贷款人风险。如前所述,尽管商业银行也面临期限错配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面临信用违约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但与互联网金融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商业银行最终能够获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贷款人支持。当然,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价的,例如商业银行必须缴纳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自有资本充足率必须高于8%、必须满足监管机构关于风险拨备与流动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目前面临监管缺失的格局,因此运营成本较低,但如果缺乏最后贷款人保护,那么一旦互联网金融产品违约,最终谁来买单?互联网金融企业有能力构筑强大的自主性风险防御体系吗?

除上述传统风险外,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还面临一系列独特风险,以下笔者将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来依次梳理这些风险: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