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年重演原創的無伴奏合唱劇場《石堅》,一鋪清唱今年在大會堂劇院上演新一齣劇場作品《夜夜久笙歌》,是該團成為專業藝團後的第一套大型原創作品。

表演結構上,《夜》與《石》非常相似,演出者除了歌手,還包括一位笙獨奏李俐錦和客席演員黃大徵(上次是歌手、一名單簧管手及一名舞者的組合)。《夜》的故事圍繞上海傳奇人物杜月笙的一生,藉此探討這位叱吒風雲的大人物對生命的感受,以至老一輩的人如何提攜後輩,把經驗知識傳承下去。

音樂方面,大部份歌曲都沒有歌詞,部份是在不停重覆單字。樂曲也沒有旋律,歌手主要是唱一些不停重覆,十分groovy的音樂動機(motive)。這些看似簡單,無甚特別的動機,在表演層面來說難度很高,因為各人的動機環環緊扣,演唱時需時刻留意其他人,模仿對方的唱法與音色。

各位歌手表演時沒有「自己唱自己」,令各自的動機達至整體一致和緊湊的效果。此外他們還要注意隱藏在動機中的音樂提示(music cue),作出反應。好像在〈欠I〉,歌手一字排開,一邊唱歌一邊打呔。他們全程直視觀眾,沒有互望,卻能同時停止。這是由於其中一人忽然加強聲量,提示其他人,所有人便在計劃好的地方停下來。

除演唱外,歌手們還需做出很多艱難的形體動作,例如他們要一邊歌唱,同時跳踼躂舞。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畢竟歌手不諳舞蹈,需從零學習,而跳如此激烈的舞蹈,對他們的體能有很高的要求,亦容易使歌者走音。因此跳踼躂舞時他們盡量不移動上半身,以免影響音準,還臉不紅氣不喘。雖然這部份的演出不算完美,但他們的努力值得鼓掌。

至於笙,李俐錦不是所有分場都吹奏,有時只是在台上做戲。她的演奏非常精采,而且活用技巧,吹出不同的聲效,例如利用短促的吹奏法吹出不協和音,聽起來像槍擊聲。然而,與笙合唱對歌手來說是一個難題,因為笙的tuning和西方音樂的不同,兩者實是夾不來。歌手只能選擇跟隨笙的tuning或是堅持自己的tuning。

從音樂角度來看,《夜》的實驗性比《石》走得更前更遠,創作意念大膽新穎,嘗試了無伴奏合唱新的可能性。從執行層面來說,歌手的演唱整齊,走位純練。燈光設計、現場音響各方面也做得不錯,是一個高質素的製作。這些都是一般無伴奏組合無法做到的,反映了專業團體與業餘組合的分別。

杜月笙只是幌子
然而,《夜》雖說是關於杜月笙,但故事性薄弱,多個調度和動作亦不明所以,音樂與戲劇的關連不足,使觀眾不能從音樂中得到提示,去了解劇情。畢竟一鋪清唱的三位藝術總監的強項都不是寫劇本,而且創作意念都是以音樂和動作為先,因此劇場元素相對較弱,以至杜月笙的角色像是順手拈來—它不一定是杜月笙的故事,可以是黃大徵的故事,或是任何一個人的故事。

吊詭的是,雖然故事性不強,但杜月笙一角是必要的,因為《夜》的音樂主要是動機,雖能營造氛圍,卻欠缺音樂主題來賦予這些動機的意義,所以《夜》需要杜月笙這個「主旋律」,給歌手及觀眾一個焦點。

從此看來,《夜》的問題顯而易見,它的音樂需要戲劇,但戲劇元素不夠強,兩者關係疏離,未能達至相輔相承,所以它不算是無伴奏音樂劇場,而是一種表演。當然創作者可選擇走實驗這條路線,但由《石》、《夜》觀察下來,遵從這個方向容易導致音樂與戲劇失衡。或者,可考慮退後一些,平衡各元素,把作品變得完滿。

(刊登於10月31日信報樂韻悠揚)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