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动力》之:封口费的故事


 

冯学荣


       
眼前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历史,恐怕只是一部残缺的历史。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由于当事人、见证人心照不宣,随着那些人,带着那些秘密入土为安之后,那些发生过的事情,也就跟着深埋于地下、永远不为人所知了。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让知情人闭嘴。


       
可是,如何做到让知情人闭嘴呢?在历史上,叫人闭嘴,有三种办法:1、杀人灭口;2、政治压制;3、金钱收买。而第三种办法(金钱收买),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封口费”。


       
在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件大事——第一次鸦片战争当中,“封口费”这玩意儿就曾经出场过。


        
1839年夏,广东省新安县尖沙嘴(注:尖沙嘴在近代以前,并不属于香港,而属于广东省新安县),中国村民
林维喜,和酗酒的英国水手发生争斗,林维喜在斗殴中,被英国水手打死。

       
事发后不久,英国
驻华商务总监义律(Charles
Elliot)立即赶到出事现场。当时,中英双方已经因为林则徐禁烟一事,闹得很紧张,义律为了不横生枝节,决定掩盖这起凶案。于是,义律派人给了死者林维喜家属一千五百块银元(折算为当今钱银,大约在三百万元人民币上下),换取被害人家属隐瞒林维喜的死因。

       
义律的封口费,果然发挥了作用。林家收到了大约相当于当今人民币三百万元的这笔“封口费”之后,林维喜的儿子林伏超,给洋人写下了一份这样的字据:


        

“父亲维禧(通“),在于九龙贸易生意,于五月二十八日出外讨账而回,由官涌经过,被夷人身挨失足跌地,撞石命。此安于天命,不关夷人之事。”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林伏超,真是个逆子,他父亲林维喜被洋人打死了,他作为林维喜的儿子,不但不到官府报案捕凶,而且还收取洋人的钱财、违心给洋人“洗地”、使凶手得以逍遥法外、使父亲的枉死,不得昭雪。

        
依照中国的孝道,林伏超的做法,显然属于不孝。但是,林伏超之所以甘心罢休,并不是慑于英国人的炮舰,而是因为洋人所给的这笔一千五百块银元,大约相当于当今人民币三百万元,洋人真他妈大方,他服了。

        
要是在平时,这事也就“私了”了。可是,这次的凶案不一般:这次的凶手,是英国人。

        
这起命案,很快就传到了林则徐的耳中,林则徐认为:依照林伏超所说,林维喜是被洋人碰撞了一下、摔倒在地面上,脑袋又撞到石头上,死了。哪有那么巧合的事?哪有那么容易摔死的人?

        
 林则徐感到案件蹊跷,于是,他命新安县知县,前去查办。这件事,使林则徐和义律(各自代表大清国和大英帝国)的外交纠纷,迅速升级,林则徐进而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演变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义律在这个案件中,哪一步有所闪失呢?笔者认为:义律在给“封口费”的时候,忘记了给尖沙嘴的村民,人人都有一张大嘴巴,应该“见者有份”才对。可是,义律只封住了林伏超的嘴巴,可是他忘记了封住尖沙嘴全体村民的嘴巴。所以,总是有人说了出去,林维喜一案,终究还是传到了省城广州、并传到了钦差大臣林则徐的耳边。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笔“封口费”,就这样打了水漂。

        
进入近代之后,中国的报业蓬勃发展,到了中华民国初年,更是流行起了“言论自由”这个玩意儿。

        
民国初年的言论自由,可不能小瞧,赳赳武夫也要让它三分。

        
例如,张作霖是一介武夫出身,他一开始并没把社会舆论放在眼里,他说:“妈拉巴子!老子兵强将勇,怕它言论干什么?”

        
可是,后来张作霖发现:袁世凯称帝,败于言论;张勋复辟,败于言论
……张作霖这才领悟到:社会舆论,其实很重要。

       
于是,张作霖开始出钱、收买中国大江南北的媒体人。这笔特殊预算,是一百万元(当时的货币),志在堵住全国媒体人的嘴巴。张作霖对媒体人的要求并不高,他并不要求媒体人对张作霖歌功颂德,他只要求媒体人不要批评张作霖、不要拿张作霖话题来煽动民怨。

       
有一个记者对张作霖说:“大帅既然有这么多钱,用来收买媒体人,还不如自个儿用这个钱办报、参与控制喉舌?”张作霖说:“自己办报太难。办不了。还是他妈直接花钱管用。”


        
这则资料,
来源1922年版的《曹锟张作霖轶事》)


 
       
武夫所见略同。


        
笔者为本文,插了一幅图,这幅图,是蒋介石的身份证,蒋介石在这个身份证的“教育程度”一栏中,填写的是“日本士官学校”六个大字。


        
众所周知,蒋介石在其一生之中,从来没有念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当然,有些“蒋粉”可能会说:“蒋公的身份证,是别人给他制作的,不可能是他自己做的。”但是,我看这身份证的笔迹,象是蒋介石的笔迹。而即便不是蒋的笔迹、即便填写“日本士官学校”六个字也不是蒋介石的意思,那么,他拿到自己的身份证,也应该及时告知有关部门,予以更正。一国之首,带头吹嘘子虚乌有的学历,这个榜样,是很不好的。


       
当然,“蒋粉”们可能又会说:“蒋公的身份证,是有专人保管的,蒋公不可能见过自己的身份证。”如果这样狡辩到底,那就悉随尊便了。


       
李宗仁在《李宗仁回忆录》里面,也指证了同一件事:


       


北伐成功之后
蒋介石派人给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同学会总负责人刘宗纪送去了五“封口费”,意思是要求默认蒋介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校友。而事实上,蒋介石在青年时代所念的,是一所名叫
“东京振武学校”的中专玩意儿,它只相当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科”。


        
当然,“蒋粉”们也会说:李宗仁与蒋介石不睦,李宗仁的回忆录,是不可信的。


         
这些年,中国内地有不少的青年朋友,因为对内地的现状不满,转而同情、甚至崇拜蒋介石。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成熟的读书人可取的心态。要知道,当年苏俄这只“老母鸡”,在近代中国所下的两个蛋,基本上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其实,
蒋介石在他的一生当中,为了掩饰自己的历史、给人“封口费”的事情,远远不止一次。

        
例如,蒋介石在和陈洁如结婚
之前,为了打发小妾“姚冶诚”,蒋介石找张静江讨了五千块大洋给了姚冶诚,作为“封口费”,并让姚冶诚签署具结书从此与蒋介石断绝关系。


         
没过多少年,蒋介石又瞅上了宋美龄,决心甩掉陈洁如,这次为了封口,蒋介石不但给了陈洁如钱财,而且还使用巧妙手段、将陈洁如驱赶到了美国、“念书”去了。


         
这还不算,陈洁如在晚年的时候,定居香港,当时蒋介石败守在台湾。陈洁如声明要出版回忆录。蒋家如临
大敌,热锅上的蚂蚁。蒋家花费重金,聘请了香港大律师与陈洁如谈判,最后二十五万美元的价钱“招安”了陈洁如、换取陈洁如暂缓出版回忆录


        
蒋介石为何害怕陈洁如出版回忆录?因为“蒋——陈”这段情史,有损蒋介石的“伟大领袖”形象,尤其是蒋介石将性病传染给陈洁如的这一段,一旦公诸于世,蒋公即名声扫地。


        
以上种种,详参《陈洁如回忆录》。


       
 当然,用钱解决问题,总比用枪解决问题要好。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基本上也就不算是问题了。


         
早在
北洋政府时期。上海法租界。有一次,蒋介石借了孙中山的小轿车外出。在上海市还龙路(原文如此,疑应为环龙),蒋介石驾车撞伤了一个法国小男孩。蒋介石当时并没有顾及伤者、立即加油跑了。

        
很快,法国巡捕房依据车牌号码的登记注册资料,查到了车主孙中山。法国小男孩的家属宣称:要起诉孙中山。孙中山连忙派人对那家子人进行赔钱、给了“封口费”,私了结案。

       
不要以为这个故事,是笔者故意造谣诋毁,这个故事,出自于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9月第1版《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1辑第104页,何世桢的回忆文章《对孙中山先生的片段回忆》。这个笔者何世桢是谁?何世桢是国民党人、他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追随者、少壮派幕僚。

       
讲到武夫逸事,很难不讲冯玉祥。因为此人实在是逸事太多,基本上什么类型的逸事,似乎都有他的份。

      
有一次,冯玉祥私服出访民宅,他(匿名)问一户人家:
老乡!这城里的部队(指冯玉祥自己的部队),有没有拿你们老百姓的东西呀?
当时,被问的女户主不知道提问者是冯玉祥,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他们拿了我的一只鸡!


        

男户主连忙叫停那女户主:别乱说!听说那老总叫什么冯玉祥的,常常私服寻访,你说人家拿了咱的鸡,传出去,你我吃不了兜着走!

        
冯玉祥听到这个,感到十分尴尬,他当场表露身份,并主动赔偿了鸡钱,算是给了“封口费”,以免这对夫妇再在乡间讲自己部队的坏话。

       
冯玉祥的这件逸事,可参中国文史出版社《我所知道的冯玉祥》第
232页。

        
其实,前文所谈的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这些都还是小事。真正将“封口费”使得出神入化的,恐怕要算戴笠。当年戴笠包养电影明星胡蝶,胡蝶当时已婚,戴笠是从胡蝶人家老公的嘴里夺肉,而且人家的丈夫还服服帖帖(当然是“口服”,心服不服,那就不知道了)

       
依据戴笠的心腹沈醉的回忆,当时
胡蝶的丈夫名叫潘有声戴笠“搞”了人家的老婆之后,还算会做人他主动给了潘战时货物运输专员的职位并纵容他走私。潘有声得此“油水美差”,发得不明不白。老婆陪人睡,其实也没亏。手中有票子,睁只眼闭只眼。人生,也就这么一回事。       


          
还有更鲜为人知的:近代中国某些留学生,吃过日本的软饭、拿过人家的“封口费”。当然,吃完嘴一抹,态度变不变,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1923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一份《对华(原文:对支)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案》,拟退还部分的“庚子赔款”,用作“日华(支)亲善”的事业。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讥笑日方:
这只是日本的对华殖民政策而已一片讥讽之声。

          
但是,当这个法案具体实施时,日本将中国支付的部分“庚子赔款”拿了出来、给中国的留日学生发放津贴补助。中国留日学生们这才知道:“原来他妈有钱拿。”于是,留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排队申请领钱,之前的“反日”声浪,顿时烟消云散。

         
日本为什么要给中国留日学生发钱呢?因为,当年的日本政府意识到:军事侵略,其实是殖民扩张的下策,要保住中国这块富饶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商品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一代“亲日”的中国人、消弭“反日”的声音。换言之,给留日学生发的这笔钱,是希望他们拿钱之后,不再呐喊反日,实际上,这就是一笔“封口费”。

         
中国留日学生成功领到日本政府发放的补助金之后,日本政府要求领了钱的留学生写一份
不敢忘记日本政府恩典,我将尽力于中日亲善事业的保证书。有的留学生反对,宁愿不要这个钱,也坚决不写这个保证书。但是,也有不少的留学生看在钱的份上,还是违心签字、领钱了。

       
 这个资料的出处,是(日)阿部洋所著《战前日本对华文化事业》。除了日方的史料之外,读者也可以参考(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黄福庆所写的论文《欧战后日本对庚款处理政策的分析》,里面对于此事,也有相关的分析和记录。


       
 当然,日本和中国积怨已深,不是一两个银元所能解决的。日本政府当年这笔自认为“亲善”的补助,和后来的ODA一样,恐怕都是白給了。


                          
冯学荣 
20131210日 写于  香港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