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或下载声音文件 收听节目 下载声音

香港论政团体“香港2020”周四公布政改初步方案,提出改革提名委员会,获提委会一成支持则成候选人。但有不少港人则坚持公民提名,担心即使扩大了提名委员会的选举基础,也只会保障了一些政党的利益。而有评论认为,目前关键还是在于允不允许政党提名。

离香港特区政制改革咨询结束还有数星期,其改革前途备受关注。港府官员周四表示,目前政改咨询共收到约1万份书面意见。较多人关注普选特首的提名程序如何确保民主成分,包括是否容许公民提名或政党提名。而立法会选举谘询收集到的意见则较少,相信与届时立法会选举不是所有议席全面普选有关。而建制派与真普选联盟的分歧点在于是否实行公民提名。在本周日举行的香港电台与香港大学民调合办的市民调查会上,受访者在正反嘉宾的辩论后所做的调查显示,辩论前支持公民提名的有56%,辩论後增至70%,反对的则由25%降至19%。

由前政务司长陈方安生担任召集人的香港论政团体“香港2020”,周四公布2016年立法会及2017年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的初步方案,其中未提及公民提名。她建议在行政长官普选方面,将4大界别中的第1至第3个界别的所有公司团体票,改为个人票,每名选民只可以在一个届别分组中投票。而在三个届别中无权投票的登记选民,选出代表加入第四届别,提委会人数增至1400人,取代现时由区议员互选产生的代表。

陈方安生说,目前第1至第3个界别内的界别分组结构丶组成方法与其选民基础完全不合逻辑,除非推倒重来,否则不能解决代表性不均衡的问题:“我们尝试在第一丶第二丶第三个界别的议席进行调配,但事实上是很难,除非我们推倒重来。我相信这个不可能,所以我们考虑第四个界别怎么可以提升整体提名委员会代表性。我们觉得这个方法是直接令有合资格登记的选民都有份参与。”

香港2020成员丶港大法律学院院长陈文敏进一步解释,这样做是为了扩大选民基础,达到均衡参与:“均衡参与不等同于每一个界别一样那么多人。人数的多少在旧的制度里面是重要的,因为旧的制度里,选举委员会不仅仅只是做提名,它还参与选举,选举就要靠票数多才能选到。但这次的提名委员会唯一的功能就只是提名,选举是一人一票选的,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人数达到门槛,实际上就已经做到了均衡参与。换句话来讲,不同界别有足够的人数达到门槛,已经是均衡参与,不需要每个界别都是一样多的人。”

在提名程序方面,陈方安生表示,无法认同建制派人士提出的“全票制”建议,因为若照此原则,只要有一个阵营拥有超过50%的提名票,该阵营就能操控整个提名结果。建议任何人具备基本法第44条所列的资格,及取得提委会最少十分之一委员支持,就可以成为候选人,每名候选人获得的提名人数上限为提委会总人数四分之一,防止有人垄断提名。

对此,陈方安生解释,全票制不符合《基本法》对提名委员会提名程序中有关“按民主程序”的要求,更可能令公众拥戴的人因政治联系而无法成为特首候选人。对此,她举例称:“全票制的弊端我们之前已经指出,比如你看到过往四届的选举,没有一个泛民主派人士是能够入闸。”

该组织还建议,为了提高地区直选议员的代表性,建议将分割较大选区,令全港选区由5个增至8个。

陈方安生强调,现实最重要是确保2017年的特首选举能给市民真正的选择,并非以政治正确为前提而产生候选人名单,方案原则是不设不合理限制,不排斥不同政见人士,但同时也承认,这份建议并非最理想方案,但或可收窄目前公众的分歧。

但自普选特首在香港进入实质讨论后,不少港人坚持提名特首必须包含公民提名,因他们害怕即使扩大了提名委员会的选举基础及以低门槛方式提名,也只会保障了一些政党的利益,而不会是真正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对此,香港时事评论员谭志强周四接受本台记者访问时表示,现在重要的是会不会接受政党提名:“其实公民提名和提名委员会本身是没有冲突的。中方的底线在于一定要通过提名委员会过滤所谓‘不合格’的候选人,民主派方面需要公民提名,怕这个管道没有了,他们没有出线的机会。你可以公民提名,再让提名委员会筛选也可以,没有绝对的对立关系存在。但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公民提名的总统候选人,无论是美国还是台湾都没有一个人当选,关键还是在于允不允许政党提名。”

(特约记者:忻霖  责编:林迪/吴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