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 太阳花学运让台湾的政治人物惊觉,已经跟不上年轻一代的思维,必须正视“世代交替”的时刻来临,甚至有人认为台湾出现了所谓的”世代战争”!究竟台湾的80后、90后,价值观和上一代有何不同? 他们又将如何影响台湾的未来与两岸关系的发展?

在政治上,上一代的蓝绿偶像,陈水扁和马英九,在这群台湾新世代的眼中,一个代表腐败,一个代表无能,他们对国民党和民进党的老旧僵化,和利益集团的贪婪感到失望;在经济上,上一代台湾人讲求“爱拼才会赢”,这一代的台湾年轻人对成功却有不同的定义,他们不追求更强的竞争力,只想保有自己的“小确幸”。像是台湾鸿海集团的总裁郭台铭就曾公开批评,台湾年轻人只想开咖啡店,实在太没有志气了,不过台湾的这群新世代,似乎更重视的是保有自己的主体性和表达自由意见的空间。

有人认为,太阳花学运之后,台湾出现了一整个新的世代,他们不再对政治冷漠,并且具备公民素质,究竟台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一群新世代? 是否因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也有人说,台湾的这群年轻世代进入了所谓的“后物质主义”,经济发展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而对这些80后、90后的台湾年轻人来说,他们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可能不见得跟台独完全画上等号,他们更在乎政治参与和多元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反对霸权,不论这个霸权是来自马英九政府还是北京。

另一方面,台湾当然也对学生的行动存在不同的声音,例如台湾交通大学的校长向负责执勤的警察道歉,认为自己没有把学生教好,就在台湾引发很大的争议。

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从教育的层面来解读这次的太阳花学运? 台湾的新世代是否还欠缺一些什么呢?美国维吉尼亚社区大学董事会主席赵惠普先生以美国的教育经验为例,深入介绍美国中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以及美国大学生争相在暑假进入美国国会和白宫实习,他并引用哈佛大学校长德瑞克.伯克(Derek Bok)的话说,大学不只是教导学生在学术方面的知识,教育的目标更包括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一位著名评论人士贾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在台湾遭遇了小清新的反对”。一些台湾朋友认为,台湾的服务业具有文化上的不可复制、不可代替的特征。比如浓郁的人情味、独具特色的巷弄小店、精致的创意产业,其背后有转型以来20多年的多元文化的价值支撑,如果被简单的丛林法则和实用主义所代替,伤害的是多年以来的文化价值成果──这恰恰是台湾人转型后最引以为豪的东西。

不过与此同时,北京方面似乎仍以台独势力来标签太阳花学运,究竟两岸的大人们有没有完全读懂太阳花? 中南海领导人应该要如何调整心态正视台湾新世代的诞生? 海峡论谈节目邀请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吴汉教授以及美国维吉尼亚社区大学董事会主席赵惠普先生现场分析,同时开放热线让海峡两岸的听众、观众表达不同看法,也欢迎网友们在此留下您的意见。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