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大國是學會文書呂卓遙
刊於成報17/4/2014
  

四月,是文憑試的月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中學生涯經已完結了一個年頭。看着朋友、學弟為了令自己無悔,入讀心儀的學系而日夜攻讀,令我感觸良多。一試定生死的壓力之大,我仍未能忘懷。為了對得起自己、不願家人失望、希望改善學校成績,這一切一切無形的重擔,是教育制度給予我們的磨練。中文考卷,今年依舊成為城中熱話,猶記得上年媒體為中文卷取名「死亡之卷」;可是今次引起討論的原因卻不是試卷難度,而是寫作卷考題被指有政治含義所致。
  

中文寫作試卷第一題是「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試以此為開首並續寫文章。這題目一經傳出,我在facebook上便看到不少朋友分享考題,議論紛紛。討論的並不是寫作結構或是估計自己的成績,而是質疑考評局是否因為政治目的而出題。不論是持甚麼立場,討論重點亦置於「沉默」二字。
  

在網上留言中,有朋友在政治角度出發,認為考評局立心不良,欲強加其意於學生身上,進行潛移默化的政治洗腦,令他們必須以沉默為大前題,是維穩之舉;亦有朋友認為其實考卷並無政治意味,因為題目沒有預設「力陳己見」的情景、議題,所以不能說考評局有政治動機,爭議主要為這兩種立場。網絡上更有很多以必要的沉默為題材的寫作,甚或是「潮文」。設立題目的動機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實在難以查出設立題目的出發點。我更重視的是市民對沉默的敏感,以及他們對言論自由受到限制的不滿情緒。
  

這個考題,令人感到疑惑的原因,很大部分是由於「力陳己見」四字。既然是力陳己見,那麼應該可說是持有充分的理據,經過思考、推論才想表達的意見。所以很多朋友會問,我們是否要不理會自己意見,依然應該噤若寒蟬嗎?沉默真是必要的嗎?的確,有時候無聲也可以是一種抗議,但是令人感到惶惑的是,究竟我們是被迫沉默,或是真的以沉默作為抗議手段呢?尤其是當早前發生了劉進圖先生以及香港晨報高層遇襲事件,更令市民擔心,是否當有不能接受的事情發生於眼前,我們還是不能發聲,要保持沉默?市民所害怕的,其實是言論自由受制,不能直抒己見,更討厭有既定立場下的「試抒己見」。姑勿論設題者的出發點,我們希望努力維護的,是我們的核心價值之一—言論自由,因為沒有選擇沉默與否的自由,根本不可能真正的無聲抗議。我們只是希望抗議無聲的社會。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