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抵抗服貿協議。同期,我看了一位台灣人製作的紀錄片,用鏡頭傳達保育土地不能再拖的訊息。前者激進破格,後者溫和得多。不過,兩件事情也震盪整個台灣社會。

看見台灣的壯麗

《看見台灣》的故事很簡單。台灣本來有很美麗的海岸線、樹林、雪山、農田、動物。人們唯利是圖,大肆發展,破壞生態,污染處處,也加劇自然災害的影響。美麗的土地發出哀愁。導演齊柏林透過紀錄片,呼籲台灣人保育環境,守護下一代,守護土地。

這是老掉牙的環保倡議訊息。紀錄片有兩個特點。一是導演在空中拍攝地貎,換一個高度看台灣。二是導演放棄了公務員工作和即將到手的退休金,自籌經費,花了三年,全身投入拍攝工作。

這兩個特點令紀錄片爆紅,震撼台灣人的心。去年十月上映,累積兩億新台幣票房,包括大量的官商民間組織包場,還奪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落畫後仍到台灣各處慈善放映。因緣際會,上周日我參加了香港的特別放映會。

環境破壞被看見,抽出看不見的政商惡行

紀錄片牽起新一浪關注土地保育的熱潮。其中一幕,是高雄後勁溪遭工業廢水毒害,變成黃色。人們驚訝萬分,嚷著要緝兇。排污兇手被看見了,是全台最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廠日月光。其中一個廠房被迫停工,董事長道歉,並承諾加速環保投資,每年投入至少一億新台幣,支持環保。

紀錄片另一幕,是高空拍到南投清境農場有大量民宿,當中不少是違法搭建,引起山地過度開發的問題。這些民宿不少處於容易出現山崩土石流的山區。在風季雨季,遊客就特別危險。再者,山上開發過度,泥沙容易被沖刷,底下的萬大水庫淤塞會越加嚴重。休閒旅遊的惡果被看見了。旁白吳念真說道,當我們把住民宿、喝高山茶、吃高山蔬菜,當成時髦的休閒,我們其實都是破壞這塊土地的共犯。

還有莫拉克風災後,山區滿目瘡痍;雲林的靠海福地,如今,因為抽了地下水養魚,土葬成為海葬;農田山地被科學園佔了……跟紀錄片開頭的壯麗景色形成強烈對比。

台灣內政部長看了影片,認為土地超限利用的問題,源於沒有整體規畫,會努力推動《國土計畫法》。行政院成立國土保育專案小組,實地查證片中污染或破壞環境個案,並與相關政策局解決問題。

然而,馬英九在今年一月欣賞影片之後,直至服貿爭議,仍然高喊「拼經濟」,似乎沒有吸收經濟發展帶來的教訓。

有人批評齊柏林,指他濫情,找到一個超越藍綠政治的最大公約數的位置,推銷影片。紀錄片的最後拍著原住民小孩在玉山山峰唱歌,最後還揮動中華民國國旗。導演說,這不是他安排的,而是小孩們的校長希望小孩用國旗來讓世界看見台灣。導演把這幕放到最後,可能是給觀眾一點希望和期許。如果上一代要給下一代歡樂,就要改變生活,現在還來得及。

有人也批評紀錄片沒有切中要害,例如政府把關不足,導致商人肆意開發土地資源。或者質疑他提倡環保,卻找了財團基金贊助資金。其中一筆捐款正是富邦文教基金會,而富邦金融就入股國光石化。他拍到台中火力發電廠,強調造成空氣污染,但沒有討論最爭議的核電。

綠運團體可介入 加深民眾意識

齊柏林在放映會回應,認為用溫和的方式表達訊息,激烈方式不太適合台灣。我體諒他的處境。可能他專心拍攝看得見的東西,不願走進政治漩渦,也不強求絕對的政治正確。他兒子在網上討論區替他訴苦,一些景象,「礙於現實,只能帶過,甚至隱而不說,這是十分無奈,十分難過的」,甚至收到「關切電話」,不能透露盜採砂石的地點。如果這是實情,那我們看見的,更是構想跟現實的妥協。

公平一點說,導演也公開表示,不滿大廠家「在利潤極大化的情況之下,為了節省一點環境保護的成本,要多賺一點錢,就犧牲了我們的環境」。上文提及,民眾向政府施壓,政府回應訴求,著手解決問題。

資本主義擴張必然出現生態破壞,跟世代公義有衝突,分析必須觸及政治經濟層面。激烈抗爭不能一步到位,否則就如內地的環境抗爭事件,不少民眾也是出於鄰避心理,加上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者打壓,運動難以累積。《看見台灣》激發出愛土地,愛台灣的家園情感,下一步是如何充實加深民眾環保意識,長期監察環境,守護地球土地,甚至激進化行動。綠運團體可以介入接手(其實它們一直也在做),要不然就浪費了紀錄片的成果,也給政府和商界逃脫。

(原文刊於2014年4月13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影像串流:
影像串流:

http://youtube.com/v/XJCZdJElJ60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