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8

◎ 張棋炘

中國於五月初開始在南海設立鑽油平台,立即引爆與越南之間的衝突。先是南海上演艦艇衝撞、水砲戰,越南隨即爆發排華暴動,台商在平陽省投資設立的諸多工廠一併遭受池魚之殃,被迫出逃,一連串事件再次凸顯台灣的困境,將在短期內進一步加劇。

其一,台灣在南海議題上無可選擇,被迫和中國站在同一陣線,導致單方面承受更大國際壓力。台灣在南海上擁有最大的兩個島嶼—東沙島和太平島,而且台灣對南海所提出的固有領域界線(十一段線或稱U型線)和中國所提出的傳統界線(九段線)完全重疊。美國方面已經分別透過國務院官員及智庫,表達希望台灣可以放棄這樣的主張,台灣當然不願意單方面承受這一壓力。然而中國動作越大,台灣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也就變得更大,最終可能導致原先台灣所設定的先「和中」後「親美」的政策框架垮台。

第二,台灣內部的「國家認同」問題與衝突,短期內將再度浮上檯面。自兩岸分裂分治之後,台灣內部的國家認同問題便逐漸浮現,受到國民政府的壓抑和歷史教育灌輸,對中國的認同始終大於對台灣的認同。然而隨著中國崛起的強勢,以及在兩岸經貿議題上對台灣予取予求,激起台灣內部的反中意識,也成為太陽花學運獲得正當性的動力之一。現今南海爭端激化,台灣甚至比中國還先一步受害時,「台灣意識」的強化將難以避免。外交部發起另類「正名運動」,除了強調「台灣不是中國」之外,更要讓台商可以對外強調「我是台灣人」,成為政府進一步鼓勵以「台灣」為「國家認同」最終依歸的一種象徵。但「國家認同」問題若短期內浮上檯面,使台灣人民必須立刻做選擇的話,又將使台灣同步承受來自中國和美國的壓力。

面對不確定又高壓環境,台灣應先讓美國充分了解台灣無意選邊站,也願意在不被犧牲情況下,配合美國的作為;但相對地,美國也應配套在軍售、亞洲經濟整合議題上,提供台灣更明確的支持並展現成效,台灣才有可能找到更具可行性、既非扈從也不全然是赤裸裸制衡的、以解決困境為導向的方案。(作者為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助理研究員)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