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此

文:時雨@文化眾讀

小時候家住港島南區,對香港其他地方的印象不多,只記得那時還未有數碼港,那片海邊是高爾夫球場,海面上輪船來來往往,還有南丫島和發電站的煙囪;附近就是薄扶林寮屋區,有一晚起火了濃煙衝上幾十層樓高,遠遠也見得到那紅紅火光;離開南區往香港其他地方,通常會坐巴士和小巴,經香港仔隧道前往中環、銅鑼灣一帶;路上會經過油站,黃色的Shell和紅藍色的Esso;香港仔的樓房看上去舊舊的,對出避風塘迫滿老舊的漁船,之後是黃竹坑的工廠大廈。

那時候經常會去大會堂,那裡有個公共圖書館,隔著玻璃窗可以望到皇后碼頭、天星小輪;對面海是尖沙咀海港城、文化中心、還有一排不算太高的不知名建築物。天星小輪在維港來來回回,實在是慢得很,跟陸上的電車相呼應。那時我總覺得這兩種慢吞吞的交通工具很快會被取代,在香港這種極速社會只有地鐵和亡命小巴才算合格,舊時代的產物,大概只配當博物館裡的一件展品。

後來我家搬到大嶼山去了,再一次搬回市區已經是十多年後的事了。

近年搬到九龍以後,經常逛旺角,你需要知道,對於一個住在山區十多年的少年,旺角真的是十分神奇的地方(其實又不真的是山區,也有去MK銅記的,只是住九龍和住大嶼山真的差很大而已);從旺角的一端到另一邊,大概三十分鐘就走完,在這塊彈丸之地,你基本上可以買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我想到的大概是電子產品、動漫周邊、衣服、食物等,不要想多了)。機鋪、酒吧、桌球、網吧、貼紙相應有盡有;大X樂、M記、茶記、酒樓、西餐、日本野、女僕Cafe你講得出的都可以找得到。而且這裡的交通十分發達,坐上地鐵或者紅van你可以到達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甚至是一個人都見唔到,唔知死曬去邊的那個大埔。

今時今日,MK就是一個給潮童和港女消費玩樂的好地方。在父母印象中旺角卻是龍蛇混雜的煙花之地,我一直不明白他們那何有這種感覺,直到看了幾套舊一點的黑社會片,我才明白那是怎麼一會事。名牌店和那個很豪的商場是我們這一代的產物,老一輩的香港人眼中的旺角,固然是五光十色的,只是沒有我們眼中那一份幼稚的「潮」,多一份江湖味而已。

了解多了,我對旺角的看法又有一點不同了,有一間常光顧的茶記,店面很小,價錢和味道都不錯。坐在餐廳裡吃常餐,電視播馬經,我腦海裡浮現出來的是九龍冰室的鄭伊健莫文蔚。我總覺得這裡的老闆娘、大隻哥哥和幾個伙記有一種不尋常的氣場,他們說話方式,行為動作都帶一點江湖味,也許說不定真的是轉做正行的江湖人物,更加可能只是我的胡思亂想。

旺角也不只有光鮮的一面,我時常會經過比較冷清的染布房街,地盤外總會見到一個露宿者,幾個紙箱膠袋就是他所有的家當。汽車呼嘯而過,行人如鯽,他靜靜的坐坐路邊,恍惚只是平行世界的一個倒影。後來地盤完工了,一座新的大廈落成了,那個露宿者真的消失了。

每一次逛旺角,都會找到幾間新開的名牌店,街上的遊客愈來愈多,轉角卻發覺經常幫襯的一間小店變成金鋪了,不得不慨嘆一句:買金錶易過買掃把。忽然想起旺角監獄的一句台詞:呢度都唔係旺角黎既,旺角點會係咁架姐。

一個城市,無時無刻都在變,只是你有沒有注意到而已。天星小輪和電車沒有消失,只是中環的皇后和天星碼頭都沒有了,變成了IFC。望過對面海,九龍站上蓋是幾座突兀的豪宅。有一次偶然重遊南區,黃竹坑的工廠大廈改建成酒店;避風塘的漁船少了,變成海鮮舫的天下;鴨脷洲多了幾座豪宅,還有正在動工的新地鐵線工程;油站變成中石油,寮屋用來開地產鋪;一排排數碼港豪宅擋住海洋,看不到輪船和南丫島了。

想到南區、中環、MK,我不自覺說了一句:呢度都唔係香港黎既,香港點會係咁架姐。

【文化眾讀】:

文化眾讀(CULT)是中文大學的一個學生組織,旨在推廣一切有關文化閱讀的活動。讓未圓湖的浪漫,天人合一的靜謐,吐露港的遼闊,瀰漫知書識墨的氣質。

原文刊於此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