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周永康日前被宣布开除党籍、最高检宣布将其批捕,党纪之后移送法纪治办云云,按下不表。单说这场戏,从外媒传言,到周滨的政商一脉被揭开,再到财新杂志抛出长篇报道,以周元根为永康讳,直白影射,场外观众已经看了一年有余,煮面变冷面矣。

正因为冷面有余,加之大众明白其中的曲折,而且法治已被打上“党至上”的前提与标签,周永康之倒台,其逻辑因果及审判过程早已非法治一词所能概括,无怪乎舆论对这桩所谓刑不上常委的爆点新闻冷漠置之。周案上的冷热转移,照见人心不再。

于舆论议论的寡淡之处,能听见一些为周永康叫好辩护的怪谈,比如说他在位时也做了好事云云——有人列举他推行出台了非法证据排除法的规定,也有人说他关注某冤案昭雪之类。这些论据都没有什么确证之类,但言之凿凿,即使不为周氏鸣不平,也希望以两分法待之。

这种试图以想象中的私义折冲公义损毁之圆滑立场,不独见于周永康。想当年薄熙来倒台,就有人说重庆人念叨他的好,一直追溯至大连的花园式城市之类的业绩;而当王立军逃馆,其势力烟消云散之后,也有人对其在位时主推的警务平台赞不绝口。

循着这一条线索,可以看到人们对窃国者及贪官恶吏抱着复杂的心态。一方面表现在对其暴露出来的饕餮之欲望(政经通吃)恨之入骨,另一方面又对彻底的评价缺乏依据,以致于出现了观感乃至于观念上的摇摆。相当于:这些人奴役了你们,你们却匮乏斩钉截铁的情感。

如何评价薄氏、王氏及周氏这个系列,带出了意识形态在不同世代的情感纠结,与历史盲点。其实质是,单用公义与私义之辩来评判周永康们的功过,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合适的。他们对公义的毁坏之严重,私义无可抵消丝毫,况且这里公私之辨表错了局外人的情怀。

沿用孙立平的话来解释,这里本无公私之别,更无公私之辨,有的只是“他们”与“我们”之分野一如鸿沟深谷。有人以私义替“他们”做辩,是没把自己当外人了。实际上在“他们”的眼里,你们就是你们,他们就是他们,这就是所谓的阶级悬殊。

“不把自己当外人”的荒谬错置,令一些人秉持所谓理性的幻觉,试图要给予公平性的评价。考虑到“他们”所犯下的不义毁灭,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不分“他们”“我们”之别的人,着实可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糊涂蛋成就了“他们”的霸业。

若论薄之“贡献”,可以对照“打黑”变“黑打”的偷天换日之罪恶;若褒扬王立军,也许要问问险些被“双起”的石扉客;若要论周氏的“良好情操”,别的功课不用,至少去读读财新的周滨报道——如果这些都不能打消辩护的念头,只能说活该了。

自然,也有人拿出新的发现来讲:你看抓了周,不是照样捉人,照样谤白辩冤而不得,所以是……体制问题云云。这又是另外一层脱壳法,但凡指向体制的,都是无话可说的了。可只要领会了“他们”/“我们”的天壤之别,就不会被导向“体制乃万恶之源”的圈套。

这两三年的大戏看下来,“他们”与“我们”是越来越显著,越来越不加掩饰,越来越诚实地袒露出来。可怜的是一些不辨事理的人——人家是家奴犯上,然后赶忙为家奴辩护;人家是门阀之争,然后为门阀美言——忙得很,单单忘记了自身的低落,体现了“不把自己当外人”的瞎操心。(原刊于东网上下游评论)

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