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晚,今年观众的反应好像有点不太平常。单纯吐槽的段子少了,正经的反驳多了,舆论也逐渐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方面,不满于各种赤裸裸歧视梗的人们觉得这次的一些语言小品真是“恶心他妈夸恶心——好恶心”;另一方面也有旁观者觉得,“想多了吧!大过年的,这么上纲上线做啥?”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哪怕是禁放爆竹的地区,好像也能闻到隐隐的火药味。

关于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文章想必大家也看了许多,观点和理论都不缺了,那么究竟女性在当下的中国生存现实究竟如何呢?通过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或许可以一窥究竟。

教育和工作:有改进,还差点

教育对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作用至关重要——有了教育,可以找更好的工作;经济解放了,自然也从被男性主导和控制的家庭关系中解放出来。同时,受过教育的女性更注重自身健康,生育率也相对较低。二十年来,中国在这一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1990年,农村有34.7%的女性没有接受过(哪怕是基础)教育;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降到了6.6%。城市未受过教育的女性比例则从10.9%下降到3.5%。然而,地域上的不平等还是存在:在2010年,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女性平均只有6.8年受教育的机会(小学刚读完),比北京和天津地区附近的农村女性要少了2.2年。

在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意义并不被重视,家里对女性的“期待值”也相对要小。调查显示,对于农村女性来说,离开学校的决定更多是因为她们家长所做的(36.8%),而家长干涉农村男性的教育则较少(27.9%)。更有将近十分之一的农村家庭认为教育对女性不重要,而同样的数字对男性来说只有3.5%。

在工作方面,中国女性比起周边一些国家的女同胞有更多的机会。尽管数据不多,但基本可以看出,四个中国女性里有三个工作,比印度(三个里只有一个)、日本、韩国和菲律宾(都只有两个里不到一个的比例)要好很多了。但是,女性的就业率从1990年起就在下降,城市里尤甚。在下岗的大潮流中,女性比男性更难再就业,于是有更多的女性回到了家庭:在1990年,76.3%的女性在岗就业,而2010年这个数字跌到了60.8%。在2005年,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区,女性就业比例只有35%到45%。

实际上,经济改革给所有人带来机会的同时,女性依旧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女性的失业率比男性高出50%,在工作场合受到骚扰的可能性更是多出两倍。2010年,每五位女性里就有一位无法做到经济独立,而这样的男人只有4.7%。

社会印象:男女依旧有别,女人们也这么想

性别刻板印象在中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2000年,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男强女弱”、“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这种说法表示认同,十年后基本仍是如此。在2009年的另一项独立调查里,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受访者和将近40%的男性受访者认为女性工作机会少是因为“她们能力弱”,另外三分之一觉得该归罪于“女性天生的体力弱势”,更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原因在于“女性并不对自己的工作上心,也不够有事业上的野心”。

当被问到“你对一男一女分别做同样工作,但男人却赚更多工资这个情况怎么看”的时候,有20.5%的男性受访者觉得“这是正常的”,41.8%觉得这是“不公平但可以接受”的。尽管觉得这种现象“正常”的女性受访者只有7.9%,却也有40.6%觉得“这不公平,但可以接受”。实际上,女性受访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权益被侵犯而对这些观点激烈反驳,反而表现出对这种男权常态的麻木。

更重要的是,社会对性别之间的刻板印象并没有减弱,甚至还有所增加。在被问到怎么看待“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这句话的时候,男性受访者和女性受访者各有一半对这种说法表示同意;而这个比例在过去十年内还上涨了:在2010年,有超过61%的男性对这句话表示支持,表示支持的女性也增加了四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干得好不如嫁的好”这种说法也更受欢迎了:从2000年到2010年,支持这种说法的受访者上升了十个百分点——女性从37.3%到48%,男性从30%到40%。这再次说明了在女性心里,男权社会的思想反而更根深蒂固。

家庭角色:女性做家务仍被视为理所应当

尽管总的来说中国女性对她们自己在家庭里的地位表示满意(85.2%,2010年),但在这些表示满意的女性里也有人同时表示自己受到过言语上或肢体上的家庭暴力(在整个调查中的总比例高达五分之一)。同样有许多女性报告她们在家庭内部受到过经济和个人自由上的剥夺,或者被迫发生性关系。

尽管女性现在在家庭拿“大主意”的时候有了话语权,比如银行贷款和财政投资方面(2010年74.4%,1990年65.5%),但女性独立拥有房产的比例依旧很低(13.2%,相比于男性的51.7%)。这种不平等和女性是否已婚也没有关系:21.8%的单身汉是有房一族,只有6.9%的单身女性有房。

在做家务这一方面,女性也依旧比男性付出得更多:在2010年,女性平均在家务上付出的时间是男性的2.5到3倍。这在大众观点里也是一个字面意义上“不争”的事实:几乎没有受访者对这种安排有太大的异议。然而,这看似细枝末节的事情对女性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女性做家务被看成是理所应当,那么她对一个家庭在工作和经济上的贡献便被认为是“副业”。于是,在工作机会减少的同时,她们往往最先退出自己事业的追求而转为注重家庭。这就意味着女性在找工作的时候要面临双重竞争:一方面来自工作场合,一方面也来自自己的家庭内部。

性别不平等:“不争”的事实

尽管中国女性的地位从1950年来因为多项法制改革有很大的改善,但不平等的现象依旧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她们在工作和家庭场合遇到的不平等对待,还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观念里:一个女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容易被家庭和外界轻视,从而无法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最重要的是,这种轻视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极端行为表现,而往往在价值观的潜移默化里扎根发芽。在一个家庭只能负担一个孩子的学费的时候,考虑到男孩子今后更好的发展空间,女孩子要嫁人育子的“事实”,女孩往往只能给她们的哥哥弟弟让步,老老实实地出演自己“相夫教子”已经被决定的人生。城市里努力打拼出人头地的姑娘们,在和“玻璃屋顶”和工作场合的不公做斗争的同时,还要和周围喋喋不休的“结婚生子回归家庭”的声音做搏斗,甚至需要说服自己心中那个小小犹疑的声音——这些都是容易被公众所忽略的。于是,从姐姐打工支撑弟弟读大学的新闻,到被各大媒体乐此不疲作为笑柄的“剩女”和“女汉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家庭里口口相传的隐形歧视相辅相成,最终将想象中的“现实”变成了真的现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倘若不争平等,歧视终会成为不争的事实。

参考文献
Attané, I. (2012). Being a woman in China today: A demography of gender. China Perspectives . Retrieved from http://chinaperspectives.revues.org/6013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请点击百度云盘下载翻墙利器-萤火虫代理,密码: t3x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