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墓碑姓名该用华文上网

(2011-12-12)

早报导读

周全生

  自从陆路交通管理局月前宣布要在明年初修建一条横穿武吉布朗百年古坟场的新路的消息以来,吸引了不少公众人士的关注。除了一群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从历史价值的观点来关心古墓群的去留外,我想最热切关怀这件事的应该是那些有祖先埋葬在那里的后代子孙,他们都急切要知道估计受建路影响而将于明年下旬被挖掘的5000个旧坟墓名单中,有没有他们的先人在内。

  他们都想尽办法去查寻有关先人是否葬在该坟山的资料。为了回应这群“后代子孙”的要求,国家文物局属下的国家档案馆日前公布他们决定把武吉布朗坟场下葬者的名册上载到网上,方便人民上网寻找有关资料。该馆也公布了两个网站的网址。

  这本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可惜的是,该馆对墓主的姓名却是用英文记录,且按下葬日期排序。后代子孙要上网查寻,首先必须知道先人的“英文名字”和去世日期。这样的先决条件可难为了他们。理由很简单,埋葬在武吉布朗坟场的先人们,有许多是早期从中国南来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的华人,死后的墓碑上所刻的姓名绝大多数是华文,没有附加英文,后代子孙们无从知道其祖上先人的英文姓名,更何况那年代还没有施行全民登记法,也就没有“身份证”这玩意儿。他们要从哪儿知道已故先人的英文姓名如何拼写?现在档案局要求有关子孙们根据祖先的英文姓名上网查寻资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那么,档案局的这一番计划,岂不是要打水漂了吗?

  愚意以为,现在的华文网络科技之先进已不亚于英文,档案大可用墓主墓碑上现成的华文姓名及其他有关资料上载到网上,这样一来,墓主的后代子孙肯定知道他们已故先人的华文名字,要上网查寻又快捷又准确,只不过要难为了档案局负责人,他们就必需组织大量人马到坟场上对那些古墓上的墓主姓名和资料逐个“拍照”(不必手录),利用电脑技术把这些资料整理后,有序地安排上网,供后人查寻。

  这样一来,就可避免人们因不知先人的正确英文名字拼写而出现张冠李戴或误把冯京当马凉的乌龙的现象。不知档案局能否接受这一点工作改善的雏见。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