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体统治高考作文的时代走到了尽头,今后的考生要学习更顺应时代精神的写作方式。

文|文在演

2049 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这是 2017 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之一,另一选项是“说纽带”,因为“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立意与前一个相差不远。

全国卷的作文题目也表现出类似的特点,河南、湖南、广东等九个省份的考生面临的题目是“帮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与专注辉煌成就的北京卷不同,全国卷预留的关键词还包括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以保证中国的青年学生做好准备,将来出国留学时不致被外国同学问倒。

▍2017 年高考全国卷 I 作文: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

西南四省的全国卷 III 同样紧扣时代步伐,要求考生在恢复高考 40 周年之际作文“我看高考”。

尽管还有一份 12 省通用的全国卷 II 及山东、江苏、上海等自主命题省市的作文题目没有流露鲜明的时代气息,但今年高考命题的变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堆砌心灵鸡汤的“意林体”作文,已经告别了中国的高考考场。

阅卷人成就了意林体

《意林》杂志的文体风格,对近年来的中国高考作文影响巨大,《意林》也早已满足市场需求,进军高考作文市场。

2010 年,《意林》创办子刊《意林·作文素材》,2012 年,杂志更声称“意林体”约占高考作文命题 1/3,2013 年上升为 40%,2014 年达到 60%,2015 年突破 80%,2016 年“高达惊人的近 90%”。

今年,根据意林公众号的官方说法:他们全部押中了。

然而,真的是“押中题”成就了《意林》吗?

只要稍微细心考证,就会发现:《意林》所宣传的押题命中基本站不住脚。他们为了刷新自己的“纪录”,哪怕高考作文和杂志已刊发内容有一丁点沾边,都会被算作一次成功押题。

例如 2016 年全国卷 I 作文题“奖惩之后”,要求考生自行理解一幅漫画并自选立意写作,完全是开放性作文,也被《意林》宣传为自己押题成功的案例,理由是他们曾发过一篇《比分数更重要的事》,内容是说教育孩子不能光看读书考试。

押题并不靠谱,《意林》为什么又能成为培养高中生作文风格的头号读物?

原因很简单,对于高考作文而言,出题者的作用仅是为考生划出发挥范围。而最终决定一篇文章分数的,是匆匆忙忙、赶着完成任务的阅卷人的感受。

高考作文按等级评分,其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而发展等级包含深刻、丰富、文采和创意四项。根据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新课改理念,深刻、创意的重要性高于丰富和文采。

但真正在阅卷的时候,阅卷人只需不到 5 秒就能判断一篇作文有没有“文采”,不到 10 秒亦可识别作文内容是否“丰富”。而“深刻”和“创意”,需要通过精读与思考才能识别,阅卷人几乎不可能有这种时间。

对于考生,要讨好阅卷人、获取高分,提升文采当然是最优的选项。而且,朴实、简洁的文章粗读之下往往并不出挑,要让阅卷人一眼便能发现“文采”,必须尽可能追求华丽辞藻,最好做到佶屈聱牙。

看一下《2012 年高考满分作文精彩片段赏析》,不难理解高考需要的“文采”应该怎样遣词造句:

因为有了你,我,他……无数双手的力量,这个世界才绽放出笑容,如嫣婉菊花。

我愿在绵绵的江南梅雨中聆听那一声随风入夜的细响,走在胡琴隐约的里巷,与萍水相逢的你共一路红色纸伞。我愿在猎猎的北风中感受那一缕因花起舞的清香,与身居异乡的你话一段温情的家常。

漫漫黄沙,朔风连天,抵着炎热的炙烤,脚踏发烫的流沙,玄奘背着他的经文,一步步向天竺进发,漫卷黄沙,吹不走他的信念和朝圣的虔诚,即使一路上有很多的诱惑,他的眼神依然笃定,而人生亦是如此。

▍新华书店的满分作文参考书

在写高考作文时,我们应当用“嫣婉”形容菊花,用菊花形容笑容;用“因花起舞”修饰清香,再放进“猎猎的北风中”;让玄奘“抵着炎热的炙烤,脚踏发烫的流沙”,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已经“背着他的经文”还“一步步向天竺进发”。

一个高中生要随时写出这样的句子,需无视正常人对文字的审美标准,长期做文法特训。

 

相比之下,“丰富”虽然只是次优选项,却只需浸淫“精悍短小,读来使人有顿悟感”的心灵鸡汤,多多搜集典故,并不违逆人性。

而且,如果鸡汤储量够大,对着某个开放命题将名言典故层叠铺排,未必不能给人带来有“文采”的观感。

新时代的挑战

然而,考生要拿意林体招呼阅卷人,需要作文命题给予的自由空间。

只有在命题本身限制不多时,考生积累的鸡汤才能最大化发挥效能。无论试卷上给的材料是漫画、新闻还是顾城的诗,考生都不难将它附会到自己较擅长的主题。

但是,考生自由挥洒鸡汤的开放时期,只有从 1999 年到 2016 年之间短短的 17 年。除此之外,占据中国现代教育史主流,是那些限定较死的命题。

中国的语文,是 1904 年《奏定学堂章程》后从儒家经史之学独立而出的学科。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只能在旧时传统的基础上,朝现代化摸索前行。加上辛亥革命后,教育家都务求写作能“自由表达思想”,高考作文基本被当做了策论在现代思潮中的延伸。

▍《奏定学堂章程》与更早拟定却未能施行的《钦定学堂章程》

看一下那个时代的作文题目,就知道我们并无羡慕法国人的必要,民初中国考生写作的同样是异常高深的主题,放在今天很可能是国学大师们唬人的专利:

“研究国故”与“保存国粹”是不是同样的事情?(国立北京大学,1924 年)

对外战争与民族解放论 (国立中山大学,1929 年)

我国文学今后应有之趋势 (国立同济大学,1934 年)

对考生而言,写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用现代观点写作策论。考试时间有限,考生们基本只能交出杂文性质的作品。

而这样的高考题目,虽然允许“自由表达”,但写出文章必须切题,没什么自选立意的空间。

1949 年后,国人对议论文的热爱迅速退潮,记叙文取而代之。1951-1961 年的十年间,高考从未出现过议论文,至多允许夹叙夹议。考生只要把新人新事、熟悉的革命干部、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如实记来,就已经能写出一篇无比动人的文章了。

▍一张五六十年代的准考证

只有革命遭遇波折时,高考才第一次需要议论文。

1962 年高考,布置给考生的作文题是《说不怕鬼》,之所以考这么一个题目,是因为毛泽东亲自下令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集了一本《不怕鬼的故事》,1961 年出版后,又推荐给参加整风的干部们阅读。这里的“鬼”,暗喻国内外反对革命的敌人,适逢“三年自然灾害”,有必要让青年们坚定信念,强化忠诚。

▍小人书《不怕鬼的故事》目录页

高考作文摆脱纯粹的政治色彩,已经是 1980 年,题目是写一篇“达芬奇画蛋”故事的读后感,完全考察写作功底的题目,基本没有现实色彩。

此后,议论文恢复了它往昔的地位,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角:1980-1998 年,高考题目都可算作议论文,哪怕要求给谁写信,也只是与之探讨某个问题。当时社会热议的话题常被选入高考,如环保、填报志愿、社会公德甚至补课收报酬,考生们也多少被允许自由选择立场。

出这样的题目,命题人的意思是清晰的,要求考生自由表达思想。但事关前途,考生自然务求表达最安全最稳妥的观点,往往高度集中于一种见识,避免零分的风险。

从 1999 年酝酿新课程改革开始,一种崭新的高考作文模式诞生了。追求开放多元的高考出题者发现,什么都不说才是最好的,只需给一段材料,由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发挥,无论他们的发挥多么刻意,也再不会千人一面。

▍2017 年 6 月上《意林》节选

意林体统治高考作文的时代由此开始。

今年则形势不同了:一篇为 2049 年拍照的记叙文,实在是很难拍进玄奘、陶渊明等鸡汤名流;国外的名人名言,如果不是来自戴旭老师,大概也不适合赞美共和国百年的辉煌成就。

这样的作文并不好写:考生既要有国际视野,又须要有家国情怀;既要懂得对外如何说理,又要懂得如何坚持立场,有此修为的文章怕是不多。学写这样的文章,《意林》显然帮不上忙。

今后的高考考生,或许更应该订阅《环球时报》,只要阅卷人愿意调整审美,接受它独特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