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微信公号:NGOCN君(ID: ngocn05)
据了解,从这个学期开始,国内所有地区的公立中小学都会使用教育部统编版本的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这个统一版本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委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新教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编好奇这套最近频频被报道的新教材到底改了些什么,是如何融入“中国特色”的?
跑到教材书店,门口走廊就贴着“新到中学生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广告:
果然,翻开八年级的语文课本,找到了这个“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斯诺的作品,记录了他在1936年于红军根据地的见闻,里面写到了包括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内的领导人,其呈现的红军形象非常正面
语文书引用了一句话:该书作者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小编也被这个比喻震撼到了)
打开语文教材的教师用书,开编说明教科书编写思路,排在第一条的是“自然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翻开语文教材一年级的第一课,主题是“我上学了”,配图是天安门和国旗为背景,代表不同民族的小朋友都背上书包,右边有五个字“我是中国人”:
目前书店到货的新版教材只有一年级、二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的用书,对比了语文和历史的新旧版教材,其实大致框架沿用旧人教版的内容,改动的篇幅不大。
小学语文教材的配图突出了一些“旗帜”的元素:
操场上总会有国旗
一支小学生春游队伍举着不合比例的巨幅少先队队旗
与文科教材相比,其实数理化生等理科教材在几年前已经改版了。而数学教材中的“中国特色”使用,不知道比文科教材“高到哪里去”:
九年级教材封面就是一个插着国旗的建筑
猝不及防就来个天安门的配图:
左为新版教材,右为人教版旧版教材
讲述影子角度的题目,也要把背景设定成在天安门前拍照:
提到轴对称图形,也自然少不了天安门:
到了小学数学教材,少先队队旗是出镜率相当高的课后练习题案例:
看看构成队旗的图形有哪些?
量一下它的角各是多少度?
除了几何题目,还有一些计算队旗的面积之类的题目。
当然,国旗元素也是少不了的,一年级第一课学习数字,1的示意图就是国旗:
一道讲述小学生人数变化的题目,配图是升国旗仪式:
最有意思的是通过国旗的角来学习“直角”:
这些配图有的是从旧版教材就沿用下来了,而怎样在数学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课题,早就有人提出了。
以数学和爱国主义为关键词,在知网搜到了500多个结果:
各类课题研究和教师实践分享提出数学教育可以这样操作: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例如,我们在数学课堂上挖掘数学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介绍我国近现代或古代杰出人物的成就和事迹,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多位数学加法》时,我用小黑板写出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我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反动派人数分别为470000人、500000人、540000人,让学生编出几种方法计算的几道应用题。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明白我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再后来又给学生讲述了长眠于西山烈士墓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解放江山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家乡解放的历程与艰辛,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了国旗、红领巾等实物,在讲解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说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这两段以第一人称写的教学实践,被多个期刊文章收录,署名作者各异,至于谁才是那个在小黑板写字的老师,就不得而知了)
小编看到了这些“研究”的实践,神舟飞船和北京奥运的案例:
其中用不同省份人口数量为素材的例子中,北京的示意图是纪念碑前铺开了党旗:
当然,在融入爱国主义和核心价值观方面,没有哪科教材可以跟“道德与法治”相比了。在小学一年级教材里面,学校的场景中到处都有国旗:
除了教唱国歌,还在配图中插入了少先队队歌:
频繁在教材中出现的符号:国旗、天安门、队旗、党旗,象征着国家和执政者,这些符号的不断重复,实则是在塑造一个“中国人的共同体”。
事实上,这些符号背后的含义其实各不相同,国旗是国家象征,天安门包含了历史文化的表意,但天安门往往伴随着国旗和毛主席画像出现,而队旗和党旗则属于另一个范畴的内容。
只是当这些符号在教材上反复呈现时,它们笼统概括到“国家”之中了。
教课书中用国旗作为插图背景,在民国时期就有了,毕苑在《“国家”的诞生——教科书中的中华民国》中写到:
“中华教科书”初小修身教本在第一课以图画形式进行国家教育。第一课“入学”,学童在家长带领下进入学校大门,校门口斜插两面旗:国旗和校旗;另一图是学童列队向国旗敬礼。其教员用书中对第一课的解释,说明该课应“使学生知上课之规则及其仪容”,并未涉及“国家”。在另一种修身教授书中,第一次出现较为详细的国旗教育,指出课文要旨在“启发学生国家之观念,藉以诱导其爱国心”,理由是“国旗者,一国之标识也……吾人既为中华国人,即当爱中华民国,故即当敬中华国旗”。
毕苑分析指在实际使用上,更多强调“中华”这个既是国名又是历史概念的名词,而国旗等国家符号并不突出。此外,这段时期正是中国逐步发展成现代国家的时期,里面有关于公民、政体的内容,不过这些都没有在后来的教材中延续下来。
这次中小学教材统一,从教材内容来看,变化不大,编委强调的价值观,早已成功渗透在不同学科之中了。那些红色革命故事、用国旗学习直角、唱社会主义接班人等等,已经在教材中出现了十几年,甚至更久了。但这种教材取向是否合适中小学生,那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