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作者原文以长微博图片形式发表(链接),由中国数字时代转换为文字版。

默默低调了大半年。做了一件事。

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

大概一年前,我把自己的近两年的长报道持捋成一个集子,寄给了一位台湾的出版社编辑。这位编辑出版过台湾版的何伟的《中国三部曲》,还有欧逸文的《野心时代》,简单来说就是近年来最出色的关于中国的非虚构作品。

他在中国出生,后来到台湾发展自己的出版事业名叫富察,出版社的名字与他的民族有关,叫做八旗。

富察很快回复了我的邮件,约我在台北面谈。我心里想:八九不离十了吧。

结果,见了面,他先是狠狠地赞美了一番我的文字。然后……要求我【全部重写】

富察说,
他相信只要我拿出更大的勇气挑战自己,我能写出代表中文尖峰水平的非虚构写作。可以与何伟、欧逸文放在一起对比讨论。也能够打动更广泛的读者。

高帽大焉,我就去做了。

在我从第一个字开始重写过去六年我所经历、见证、书写过的中国运动故事的同时,中国的“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开始红火起来。出现了一批相关公号,其中核心者似乎是过去的媒体特稿记者。

曾经的新闻理想,似乎从传统媒体流浪到公号,从深度报道/调查报道,流进了重重细节包裹的“故事”中。

这个现象一度让我非常疑惑:新闻理想之所以从传统媒体被流放,除了所谓“纸媒式微”,难道不是因为那只“房间里的大象”?流浪到看似自由但审查依旧甚至更无孔不入的微信公号,就真的能够存活甚至变现吗?

非虚构,就是挟真实的故事的意思。

在审查之下,用再多动人的笔触包裏,真的可以将现实的狰狞,温和化到能够被“大象”容忍,或者直接避而不谈吗?

“非虚构写作”的天然使命,难道不是展現出小人物的命运悲欢,其实是大结构压迫下的脆弱和顽强 吗?

建道不是故事写得越深,批判性就越强吗?

难道是我对“非虚約写作”有什么误解?

后来,这个问题好像不需要再纠结。在我花半年时间重写又修改书稿,书籍行将在台湾出版之际。中国虽知名的一个非虚构写作实验公号,解散了。

断言似早,但我选择了这个信念:

非虚构,必需写在自由的纸上。
没有批判性的深刻是不存在的。

说回我的书,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叫做《她们的征途》,11月1日在台湾和香港上市了。

一位从事出版的朋友告诉我,我要学会用一句话说清楚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句话大概是:

这是一本非虚构的故事书,讲的是中国女性抗争者笑、泪、痛、爱的成长故事,又通过她们的故事, 透视中国近十五年来复杂跌宕的社会运动,如何兴起,又如何落败。

我选了五组女性抗争者,分别代表中国五条民间运动路径:异议知识份子运动、法制维权运动、公民社会建设、互联网运动、草根行动。

《她们的征途》一书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名叫“野蛮生长”,共五章,每一章就对应一条路径。

五条路径的主角分别是:艾晓明、以王峭岭为代表的律师妻子们、寇延丁、王荔蕻、叶海燕。对非常熟悉我的作品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些主角我都写过人物稿,认为内容可能雷同。我要郑重地说:【完全不是】。过往的文章加起来不过6、7万字、这本书总共约20万字。

我在之前的人物故事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两种工作:向上拓展和向下挖掘

向上拓展是指,将这些女性人物放回中国的大时代变迁背景中,用运动的脉络和光谱还原出她们的运动生命所处的环境。许多知名的男性英豪于是充任她们的配角,共同构成运动的星河。

比如说,知识份子的章节里,有一节“社运光谱”,梳理中国社会运动从最激进到最温和的异同,介绍关键冲突事件,也展现女性参与者在其中的位置和生存之道;公民社会的故事里有一节“NGO裂变”,讲述不同位置的NGO如何相互评判敏感度,然后选择不同的合作策略。

向下挖掘比较容易概括,就是人性的细致复杂。比如恋人的感情如何在打压中“奇葩”地建构;比如高压下的家庭暴力如何爆发和缓和;比如一个母亲在投身运动前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比如姊妹淘如何聊着美容和微整形度过苦难;还有一个女人野心毕露时的神采……都在故事中,看了就知道。

相比于上半部是曲折上升,下半部是急促的。每一个章节名:o八xz、莱莉花、开房找我、七*零*九、祭事,都是一条路径的坠落。下部的标题是:困兽犹斗——有人们在极端处境下的状态和故事,也有对当局如何一步步实现全面打压和控制的手段梳理。

我自己的故事也穿进了下部中:一个90后年轻人,个人的命运如何意外地与这些运动和打压一再交集,一步步被推到抗争书写者的位置上——仅以此作为中国青年一代如何与过去十多年的民间运动发生化学作用的侧影。

最初要求我加入大结构和时代视野重写全书的富察,在出版当日写了这样一段评语:

我的高帽子法再次有效,魔术般成真,让那些单一的文章变成了《她们的征途》。她的第一本书,还 不到三十岁。她行走社运的江湖里,就像东邪西毒里的林青霞,已经娴熟老道。然而,非虚构写作却 也是一次就上手,架构之漂亮,俨然是多年老妖了。

是不是东邪西毒,还是请同样老妖的读者们来评价吧。

接下来会有人问:怎么能看到呢?

是…本在港台出版的书,对大陆读者是非常受限的。但中文世界里,也就那么个地方还有自由的纸了…

如果电子版能轻易索取到,大概就再也没有台湾出版社愿意冒经济和政治的双重风险出版这类作品了…所以也请不要为难我,别问我要电子版。

目前,大陆读者要看到书只有两种方法:

一、自己到香港或台湾买;
二、请朋友到香港和台湾代买。

听说某宝有些代购书店,可以试试,但不确定能不能寄进来。

可能有人担心带不过海关,只能说,应该没事,书的封面可以整个拆下来,拆掉后没有任何文字在书 皮。

如图…不知道出版社是无心插柳还是专门考量

也请不要要求我代购……我不想“非法经营”,这大概是我保障自己安全的底线了。

在这个时代,我没有办法,把这些故事直接送到你面前。我已经走了九十九里路,只能请你走最后那一里……很抱歉。如果那一里的距离真的无法跨越,只能说一句有缘无份。

PS,八旗出版社有很残酷的规则,新书出版一年后,如果有滞销的库存,会被【销毁】,也就是在书店的存货卖完就买不到了。关于中国的严肃题材,其实在港台是非常小众的,滞销的可能性也不小,所以……嗯,把握时间。

以前我曾陪日本民间团体探访在中国的二战性暴力幸存女性,得知日本经常有邀请二战性暴力幸存者讲述自己遭遇的活动,被称作“见证会”。

见证会的意思是,
每一个听到这些故事的人,都会成为新的证人。
让苦难、罪行和勇敢都不至于消失在风中。

如今,对抗争者而言,无疑是黑暗的时代。
曾经建立的被毁灭,勇敢美好的被遮蔽。

你愿意来当ー次见证人吗?
别让她们的故事淹没在黑暗中。

关于我是谁……
不好意思又要列这串衔…为了卖书就原谅我吧…

人权新闻奖得主,五次

亚洲地区最高新闻奖项,
亚洲出版协会卓越新闻奖得主

90后女生;社会运动者;女权主义者

中国社运与时政自由撰稿人

现在可以加:非虚构写作者

BTW,我叫赵思乐,能翻墙的活可以在FB搜繁休「趙思樂」然后追踪我,或twitter @longlivebel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