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原文发表于简书,已因“违反规定”而被“锁定”。

原文已被简书“锁定”

文/牟芝颖

我是加入季风的最后一个员工,加入的时间点也很特殊,就在我通过一些渠道,知道季风可能在一年后即将关店的时候。而那时,我正好研三,面临毕业。lyre为我向于总表达了想要加入季风、陪她走完最后一段时间的意愿。于是,我直接坐到了于总面前——

“你清楚这份工作可能只有一年时间吗?”

“清楚。”

就这样,我得到了生命中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完成了从毕业到工作的无缝对接。一来到季风,就卷入关店倒计时的筹划之中,成为核心编辑和活动筹划团队的一员。

入职第一天,我收到一份新书书单,参加了传说中的选书会;

入职一周,我跟着店员们来到“被关闭”的八里台店,把那里的书打包回上图店;

入职一个月,我参与了4.23倒计时筹划。

……

作为一个新入职的员工,我很荣幸地参与了季风在其最后阶段所有重要的工作,这种被委以重任让我感到有些惶恐。关于季风的意义,其实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但突然一下子就卷入其中,我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公布倒计时这个爆炸性消息公布时,读者群里大家都在说季风的重要性。其实书店和书之于我就像空气一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法缺少,却很难对其讲出什么深刻的话。作为倒计时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让读者们对季风说点东西,收集一些季风的回忆。而提出这个要求时,我也在问自己,如果让我说,我能说些什么?似乎很难。

真正感觉到需要说点什么的时候,是公众号里的文章一次次被删掉、活动一次次被取消。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是构筑这个历史的一部分,如果始终保持温和和沉默,未来大家对于这段历史,就很容易变成《1984》里说的那样——“一切都消失在迷雾之中了。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谎言便变成了真话”。

倒计时墙的设计初衷其实是这样的,这块树立在门口的透明的墙会慢慢地被读者留言所覆盖,随之,店面也会慢慢被遮挡,等到关店之时,门口也看不见店内的情况了。但我们没有预料到在读者留言在第一天就汹涌而来,将玻璃墙完全覆盖。每次进出店门,我都会驻足一小会儿,看看大家说了点什么。我觉得自己首先是一个读者,其次,才是季风的员工。我与读者们一样好奇着季风过去十几年的各种细节和故事。这些相连的卡片建构起一个季风读者的群像,也是一次记忆的重现。这些“微不足道”的记忆碎片被写下,贴在店里的各个角落,被他人一次次阅读、记录,并与观看者自身的情感,以及当下的场域相回荡,不断地被重构成一种新的记忆。有时我会试图捕捉这个场域带来的感受,但似乎很难用具象的话语描述。或许“季风”在其诞生之初就决定了,它将裹挟这个城市的过往记忆,吹进所有参与过它的人们的生命中,并在每个人未来的生命里发酵。

这段经历将在几天后结束,我会重新进入一段新的生活历程。不知道在多年以后它会留下些什么,我也很难向别人介绍我的工作职位,因为我似乎什么都经历过:微信客服、书单挑选、包书邮寄、活动策划和主持、影像记录和美工设计……我似乎是经历了一段浓缩版的季风时代,体验了各个岗位要做的工作,享受着这家书店对每个人的赋能,以及接收着浓烈到甚至让我感到有些内疚的读者们的盛情。此时,店里挤满了来来往往的人,或买书、或拍照、或告别。未来会怎样,很难说清,就像季风能否回来,大家都不清楚。我只希望,以后的生命,能像待在季风的这段时间一样,自由而纯净。

相关阅读:中国数字空间|季风别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