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山东省政协委员、北京东方君公益基金会会长董方军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他向山东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报了题为“关于‘创新模式,振兴乡村’的建议”的提案。

董方军表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环境改善,山东乡村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值得关注。比如,以下两个问题在各地乡村十分普遍。

一是年轻人“弃农”。在农业为主而又缺乏规模化农场、现代化合作社的鲁中山区,留在乡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户,几乎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以离开农村为荣,“80后”的年轻人几乎都没有农业劳作经验。农业后继无人,很多年长的村民,在劳动能力下降后,只能在自家农田植树。

二是乡村传统文化“灭失”。中国人虽然保留了春节团圆、祭祖的传统,但更多的节日都变成了不同主题的“吃”,粽子、月饼、饺子,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以及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几乎不见踪迹。虽然,各级政府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挖掘保存了一些文化种子,但年轻人没兴趣、缺乏商业模式、离开政府支持自身难以持续等现实问题也普遍存在。

董方军认为,造成年轻人“弃农”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农业劳动强度高、劳动效率低,而这背后又有农业基础设施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因此,农民成为社会“职业底层”,成为“没本事”的同义词。有本事、高素质、年轻人的离开,进一步造成农业效率不能提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传统文化“灭失”,一方面由于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活方式改变,城市的文化与精神生活成为社会主流;另一方面由于在对外开放中,某些人认为西方文化是“优秀”文化,西式生活代表了身份与品位,我们丧失了家乡自豪感、丧失了传统文化自信。

为此,董方军建议,公益组织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希望政府可以有更明确、有力的政策,鼓励并吸引公益组织参与,指导成立各种专门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公益组织。

其次,引导高素质人才“上山下乡、支援农村”。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政府除了鼓励农村年轻人返乡创业、务农,吸引部分城市人到乡村发展高附加值的机械农业、有机农业,还可以有更多、更广泛的方式,更大范围、更大量地吸引高素质和有专业能力的人支持乡村振兴事业。比如,可以为每个农业镇招聘首席艺术家、品牌代言人,举办农业品牌、形象设计大赛,举办传统工艺培训与竞赛等。

再次,生活方式改变后,要保留传统文化,发展文旅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让文化成为国际游客、城市居民可以体验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就有了经济价值,就具备了自力更生的能力。除了旅游区建设,传统节庆活动“赛事”也是发展旅游的重要手段。中国很多地区端午节龙舟赛,往往都能吸引大量游人。山东地区传统的踩高跷、舞龙、舞狮、赛花灯等等,都有可挖掘、可包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