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外称“中国之声”。时评人长平认为,它和“美国之音”、“德国之声”名称并非巧合,而是中国“大外宣”的强势出击。

2017年10月,中共外宣办用自己的公司制作了一部向外国人介绍习近平思想的英语纪录片,并赶在十九大前由探索频道出品,随后在媒体报道中强调“这是国际主流媒体首次播出全面、系统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节目”,只字不提背后真正的制作者。

相关阅读:

(德国之声中文网)”撤销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对内保留原呼号,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这是修宪大会之后中共中央重头文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的一段话,其中多处用词不当或语法错误,倒也符合新一代领导人无知且蛮干的风格。

不少网民传播央视新闻联播”本台消息:撤销本台”取乐,其实文件本意不是真的要撤销,而是将几家官媒合为一家,取名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外称”中国之声”,据说英文名是”Voice of China”。

我相信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德国之声的同行们感觉有些奇怪。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法广”)曾经被中共官媒《环球时报》称为”法国之声”。名称类似的媒体还有”西藏之声”、”台湾之音”–以及历史上有过的”自由中国之声”、”亚洲之声”等等。这些媒体可能认为各自不同,但是在中共眼里都是”境外敌对势力之声”,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之声”,而且要更加强大。没错,这不是取名的巧合,就是冲着你们的名字来的。

冷战并未结束

在宣告冷战结束近三十年之后,这个宣告不断地遭到质疑。《纽约时报》近年来发表了多篇文章,来自不同领域的多位作者都认为,冷战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斗争,并没有过去。遗憾的是,这些文章大多还只是盯着俄罗斯霸权复苏,继续忽略中国角色的重要性。在中国多方面影响力都超过俄罗斯的今天,这是研究者们不应该犯的错误。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为了打破社会主义阵营的新闻封锁,传播西方民主自由价值理念,以美国之音为代表的”之声”系列媒体,制作了大量的新闻和文化节目,通过短波到达目标听众,为西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冷战宣告结束之后,西方意识形态转向,这些媒体也告别旧使命,迎来新时代。它们要走出冷战思维,淡化宣传色彩,转型成为更加客观公正、独立全面的现代媒体。不仅媒体,冷战期间受政府鼓励和资助的研究机构、智囊团体也发生同样的变化。

二十八前年,中国学生和市民掀开了那场全球巨变的序幕。很快,社会主义阵营纷纷溃塌,而中国的前行者却倒在血泊之中。急于欢庆胜利的西方社会,掩耳盗铃地认为中国也进入了新的国际秩序。中国一方面虚与委蛇,一方面坚称”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不仅没有像西方那样在情报研究及媒体领域”撤军”、”裁军”或”转业”,而且随着经济的强劲,继续以冷战思维投入更大力度,建设大外宣系统。”中国之声”是这个努力的结果之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一边单方面宣称冷战结束,全面进入更多多元包容的后冷战时代;另一边却强化国家宣传机器,大举进攻自由世界。”中国之声”可以在全球互联网上畅行无阻,而”美国之音”、”德国之声”、”法国之声”、”西方之声”、”台湾之音”却被防火长城严防死守,甚至连冷战时期的短波环境都不如。

中国人一边怀揣易碎的玻璃心,动辄民族感情受伤害,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及地在春晚小品中歧视非洲人,在网络上鄙视”阿三”(印度人)、”棒子”(韩国人)、”猴子”(越南人)和”鬼子”(日本人),他们脑子有毛病吗?中国政府一边发动”抵制圣诞节”运动,一边要将推动”春节文化”走向全世界,逻辑上有问题吗?西方人可能很容易看到其中的不公平,但是在中国政府鼓吹的国家主义思维中,这是”我们的胜利”。同样的道理,”境外敌对势力之声”火力减弱,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转型,而是”厉害了我的国“。

“中国之声”的强势出击,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实践毛泽东的小流氓战略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西方社会不可能退到回冷战年代,但是同时也必须面对崛起之后的中国带来的挑战。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现居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