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保健品倒下了,千千万万个保健品站起来了。

三株的传单、横幅、招贴a和标语贴满全中国

1994年,吴炳新父子用30万元资金,在济南注册了三株口服液。

初始时的产品定位是:三株活菌,乳酸菌+双歧杆菌+XXX菌,对肠道菌群紊乱有显著效果。

三株成立第一年,销售额便达1.25亿元。于是铺天盖地宣传开始,吴氏父子借鉴了革命思想:农村包围城市。

标语不放过农村每堵墙,包括茅厕;电台广告不放过每个时段,全天24小时轰炸。

从1994到1996,短短3年间,30万到80亿的销售奇迹,直至今日无人超越。

产品功效被吹得天花乱坠。学习不好能提高记忆力,腰间盘突出的可以缓解痛苦…

本来是一个对清洁肠道有一定功效的保健品,被夸大成了能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在一些传单中,三株口服液都已经能治癌症和白血病了。

但成也宣传、败也宣传。

1996年6月,常德的一个老汉,相信了三株包治百病的宣传,买了10瓶三株口服液想治疗自己的尿频。结果喝了8瓶,出现了高蛋白过敏,最后医治无效死亡。

消息被封锁一年多。直到97年底,法院判决三株败诉。判决迅速引燃舆论。“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的报道一夜间遍布全国。

自那之后,三株销声匿迹。

业内有人感慨说:“钱来的太容易了”。

三株倒了,可三株开拓的“制造概念+广告洗脑+心理营销”保健品营销套路,今天依旧大红大紫。

一个保健品倒下了

千万个保健品站起来了

90年代,是中国保健品野蛮生长时期。除了三株,我们信过、买过的保健品还有很多。

“生命一号,补充大脑营养,提高记忆力。”

不知什么时候,生命一号成为了挽回现代儿童智商的最后一道屏障。

中华鳖精,号称从鳖中提取大量营养物,能益智健脑,补肾强身。在马家军代言下,消费者深信不疑。

马家军跌下神坛后,中华鳖精也消隐无声。

红桃k,号称可以快速补血。一夜之间,中华大地上全是需要补血的中国人。

1998年,史玉柱带着“脑白金”重出江湖,“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到今天还在洗脑。

年少吃生命一号,中年人来点肾宝,老了就换上脑白金。

从90年代到今天,各种人生痛点保健品,在中国的土壤下生根发芽,一波波起来,又一波波消失。

主打帮助更年期的太太口服液。

“谁用谁知道”的蚁力神。

本山大叔轰轰烈烈宣传,东北无数家百姓,开始了养蚂蚁的副业。

2007年,蚁力神因涉嫌虚假宣传、诈骗养殖户被拉下神坛,公司破产。

但保健品行业前进的步伐,却没因这小挫折受影响。我国的保健品销售产值,依旧在不断上升,2012年突破千亿大关。

2013年,权健拿到了直销牌照。在创新实干精神的推进下,保健品开启了直销新玩法。

“北有权健,南有无限极”格局慢慢确立。

2015年,我国保健品产值突破2000亿关口。2017年这一数字又翻了一番,达到4000亿元。

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特殊食品消费市场。

保健品行业到底有多暴利?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保健品是巨额暴利。

在利润面前,说点谎话又算什么呢?

高利润、低研发、宽监管下,大量厂商持续入局。

无论是假冒的“伪劣保健品”,还是合规的“擦边保健品”,亦或是大牌子的“知名保健品”,利润都极高。

据央视报道,不久前警方查获了一桩12亿元的保健品大案。犯罪嫌疑人在1间小作坊中,生产出了32种保健品。

这些所谓保健品,全部用的假批准文号。除了外包装不同,成分完全一样。

而这些药的成本,不足5元一盒。经过层层销售加价,最终电商平台售价是125元。

曾有保健品的内部销售,金盆洗手后,曝光了代理品牌的销售内幕。他们代理的产品,成本和最终售价,相差在10倍以上。

在河北省石家庄,多家保健品批发点,集中在一个物流园中。

全国很多代理商,从这里进货。记者暗访了这些保健品的“拿货价”。

据询问,这些保健品批发价,最低几十元,最高一百出头,没有超过200块的。

而生产商说的市场指导价,让记者大跌眼镜。

最后的售价,都会在出厂价基础上,翻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面对有“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合法商家,执法人员也很无奈——

“愿意卖多少钱卖多少钱,就值十块钱的破胶囊卖五千我们也没办法。只要人家没当场卖,总不能不让人家宣传。”

中国的保健品想盈利,往往不看成分,而看广告。

在广告和销售人员的夸大下,许多消费者的认知中,保健品慢慢等同于了药品,甚至可以替代药品。

商家刻意混淆保健品与药品的界限,很可能误导消费者放弃医院治疗,转投保健品。这带来延误病情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更危险的,是那些“立竿见影”的保健品。

前不久,一批标有“速效壮阳”标识的产品被查。据调查,该保健品购自某App中的店铺——“猛男天堂”。

在被查获时,库房中的工作人员,还在忙着接单发货,可见销量之好。据说,用过之后,男人确实是能“虎虎生威”的。

神效的背后,是不合法的配方——“一般是几捧西地那非(俗称伟哥)粉,加上几捧玉米粉倒在脸盆里,搅一搅,用胶囊一舀,盖上盖子,就做出来了。”

一些老人通过购买电视上的“降糖神药”,血糖的数据降得飞快。

但医生说出了真相:

“降低血糖数据,本身一点都不难。只要服用大量的格列本脲(一种强力胰岛素促泌剂),就能直接看到数据下降的奇效。”

可是格列本脲有明显副作用,会导致低血糖,以及肝肾并发症。

医生会采取缓慢降糖的手段,让患者避免风险。可是假药骗子就不是了。只要血糖数据能下来,他们是不会管别的的。

可以下定论,效果明显的神药里,一定有危险成分。

壮阳神药中,一定有西地那非。降糖神药里,一定有格列本脲。降压神药中,一定有硝本地平;平喘神药中,一定有泼尼松。

但在广告宣传里,一切就都不是那么回事了。那些立竿见影的神药,摇身变为了“祖传秘方、纯中草药”…

三个套路,掏光老人兜里的钱

中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费大户。而商家30年来,也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攻克中老年人心理防线。

销售们攻克老人的心理,主要有几个套路:

套路一:假慷慨 真吓唬

人类本能抗拒衰老,老人们年纪越大,就越担心自己的健康。

保健品商家是非常善于利用老人这种心理的。

他们常常先小恩小惠,吸引老人注意。发给老人们鸡蛋、米面油、生活用品等。

而后在讲座上,潜移默化给老人灌输一些“吓人”的理念:

“您现在的情况,是xxx病的早期,如果不及时治疗,过不久就会进医院了。”

“您这个情况已经很严重了,虽然现在还没有体现出来,但真到它有反应了,再治就晚了。”

老人们脆弱的心理素质,哪里经得住一遍一遍这样吓唬?

而后商家再告诉老人们:别担心,您的问题我们产品能解决。老人就一步一步走向了套里。

套路二:借助“大师”、“专家”的名人效应

据中国保健协会调查,我国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66%的老年人因推销、广告而购买保健品。

老人们天然地信任报纸电视。商家抓住这种心理,请人在电视上演专家,以访谈的形式,大肆推销保健品。

还记得那些年,电视上的“神医”们吗?

这位奶奶数年间,活跃在多个电视台,从北大专家到蒙古名医传人,身兼9种不同身份。

网友戏其为“著名表演专家,专治各种有钱没处花”

神医们的台本,有时候一不小心也会撞车。词都不改,直接换个专家、换个产品,就又重新开卖。

这个套路商家玩了很多年了,可是没办法,老人们就是真吃这一套。

套路三:亲情牌上阵,甘心做儿作女

老人们还有一个痛点,是孤独。而销售们就抓住了这种心理,时不时到家里坐一坐,带着水果聊聊天,关心一下老人。

这样一来二去,老人就会慢慢放下防备心。这个时候,推销任何东西,都事半功倍。

有些销售,会认几十个上百个“干爹”、“干娘”,嘴上的甜言蜜语,比对亲爹妈不差。

只是他们心里面究竟怎么想,或许只有自己知道。

对于销售来说,保健品有没有效不重要。他们有无数种话术,来应对没治好病的必然结果:

您有没有按时吃啊?

可能是您体质不一样。

再试两个疗程吧,中药见效慢。

您这是身体又出问题了呀?没关系,我们还有另一种保健品。

细究起来,这些销售的卖法,实际上卖的是感情、是焦虑、是预期,唯独不是老人想要的健康。

它就像画了一个昂贵而美好的饼,人们永远吃不到,看到了感到安慰而已。

权健的负离子卫生巾,哪里不好垫哪里

国内的保健品,几乎都是从广告和销售起家,没有从产品起家的。塑造的形象塌了,产品也就玩儿完,换一个帽子重新登场。

曾有人说:“如果国产保健品不骗人,都对不起这轻松优越的行骗环境。”

因为保健品只是食品,却被故意混淆成有药效,然后贴上高价,推销给不知情的消费者。

三株已经成为历史,权健正在被口诛笔伐,但过不了几天,一定会有新产品被推至台前,换一拨包装,换一个谎言。

但永远换不了的,是那些“自愿上当”的老人、被耽误治疗的病情、和打了水漂的血汗钱。

写在最后:

看着当下的市场环境,看着一篇篇沾着血与泪的保健品报道,我们难过、痛心、焦急、无力。唯一能做的,只有向公众呼吁、向读者叮嘱。希望下面的图,能对需要的读者和你们的家人有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