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慧超   来源:思维补丁

(一)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封内部处理文件,近日引发了公共舆论的强烈关注。

了解完前因后果之后,说真的,超超那颗已经开始变秃的脑袋,淌了几滴冷汗。

从流传出来的学生和老师对话截屏上,人们大概可以勾勒整件事情的轮廓:

郑文峰教授布置了一篇题为《创新的本质》的论文,一名经常旷课的学生写了篇中国代四大发明的“论文”糊弄了事,被郑教授贴在QQ群里,告诫同学们“不要写高中作文哦”,并说这位同学是“强行把高中作文变成了论文”。

郑教授表示“四大发明你没法写,因为没有任何细节和数据”。但那位同学仍揪着四大发明这个话题不断挑衅,最终成功“激怒”了这位教授,郑教授就四大发明在QQ群里说出了一些不当的言辞:

“中国古代没有实质上的创新”、“都9102年了,别总去翻给老祖宗编出来的优越感,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不领先,也没形成事实上的生产力或协作”。

然后,这位别有用心的同学,将郑教授在QQ群里的发言,整理成了一份举报材料,不知道以什么罪名将自己的老师举报了。

一个月之后,电子科技大学给郑文峰教授相当严厉的惩罚:

取消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资格,停止教学工作,停止研究生招生资格,期限2年。

朋友,我不知道你看完是什么感觉,但我个人已经不觉得荒谬,而是感觉有些恐怖。

恐怕在解气之余,举报者完完全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将“政治打击”的大炮对准自己的老师,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举报郑教授的学生,当然知道对于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大学教授而言,什么才是他真正害怕和恐惧的。

他们当然清楚自己这样的行为早已超越“恶作剧”的范畴,更清楚这样的举报信可能会对一名老师的前程生计,产生难以估量的恶劣影响。

可怕的是,他们完完全全清楚这一切,但是还是决定这样去做了。

(二)

就《创新的本质》这个题目,写一篇结课论文,老师对学生交上来的论文不满意,在作业群里提出修改意见,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

实际上,这段对话自始至终,本该归为一位老师和几名同学,关于何为创新的学术讨论范畴。

即便老师因为情绪不佳,言辞有过激和不当之处,但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该明白,这不该上升至政治层面,何况这段对话也远未触碰政治禁忌的红线。

这就像你可以说“豆腐脑必须是甜的”,而我也可以说“只有咸豆腐脑才是最牛逼的”。

但你不能因为我爱吃咸豆腐脑,就写一篇大字报,上纲上线说我公开歧视南方人,搞民族分裂,应立刻以叛国罪枪毙……

这是不对的——而我曾天真地以为,我们这个社会,从上至下,已经就这种错误的认识达成了共识。

挟私仇而借“政治报复”打击老师的学生,当然是狭隘、阴险,甚至可以说是狠毒的。

但超超反复说过,林子大了,什么蛆都有。有蛆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任由“蛆虫上桌”的环境。

就电子科技大学这件事来讲,不管是刻意地小题大做,还是怕事情闹大了,最终会影响自己的仕途“乌纱帽”——因为老师和学生内部的讨论话题,而对一名大学教授直接处以停课长达两年的决定——在我看来都是极为荒唐的。

某种程度上,这几乎就是对告密者,对“上纲上线”政治打击的一种纵容,乃至鼓励。

一两个学生只要对老师心生不爽,便“设套”举报老师已经是当代大学校园,非常荒谬的故事了。而将此事进一步上升到当代魔幻传奇层面的,则是校方管理层,竟真的将此事上升到政治高度,给予如此严厉的惩罚。

恕我直言,校方的这纸处理决定,并不比那几个写“大字报”揭发老师大学生,要高明多少,五十步笑百步尔。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都要谨小慎微地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正确”。如果一个大学老师在和自己学生交流的QQ群里,说话之前都要反复考量,三思而言的话——

我不敢畅想那样的未来是何种景象,但我可以肯定那一定不是你我期待的明天。

(三)

稍有舆论嗅觉的朋友大概都能感受到:

这些年,中文互联网的舆论环境正以肉眼可见的程度加速恶化。

其中一个特别典型的特征,就是当下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搞当年文革大字报那一套,特别擅长以“政治打击”的形式,搞臭、搞死一切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

类似的例子,我们似乎已经见过太多了,有饭圈姑娘为自己偶像,将“竞争者”举报至退赛的。

有竞品为了打击对手,发动水军举报对方产品/游戏/内容涉嫌误导未成年人的……

你会发现,自从掌握了政治打击的猎枪之后,网络上的“道德圣母”前所未有地猖狂。

这些人一个典型的特征是道德标准奇高,而智商奇低,逻辑奇差——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流量明星的粉丝,愣生生把自己的偶像给整臭了的。

但我想说的是,没有一个人在道德上是完美无瑕的——无论他地位多高,权力多大,贡献多么突出。

更何况,道德标准本身就在不停地变幻,40年前男的穿个牛仔裤就会被骂成流氓,女孩裙子不过膝盖那一定是千夫所指的荡妇了。

要知道当年男星迟志强仅仅是因为和女生跳舞,就被以“流氓罪”判了4年,而那不过就是36年前的事。

我上大学的时候,互联网上特别热闹,各种有趣的、深刻的、刺痛的、奇葩的、耸动的、恶心的言论满天飘,微博上几乎每周都有几场大型知识分子互撕。

但如今,在举报大军“上纲上线”的声讨中,在所有议题都会快速上升至政治高度的严峻形势下,曾经微博上的热闹景象,今天只剩下卖电动牙刷和小心翼翼“政治正确”的大V了。

言尽于此吧。

最讽刺的是,郑教授的论文题目是《创新的本质》。

超超不清楚,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中,还能孕育出什么样的创新来?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