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青史的高华和他的《红太阳》
作者:甄鹏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12-30
本站发布时间:2011-12-30 2:07:55
阅读量:2218次
12月27日,惊闻著名中国现代史专家高华先生于26日去世,享年57岁,我痛惜不已。翻阅着网络上一篇篇悼念高华的文章,我心潮起伏,想写点文字。不过,悼念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是高华的熟人,师友、学生或者合作者。而我,与先生无一面之缘,从何处下笔?睡梦中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猛然惊醒,才凌晨三时。“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大学期间,我对许多问题有独立思考,写了一些文章,发现它们与我受到的教育全然不一样。我受到过打击,精神上有过迷惘,所有这一切促使我进一步反思。这时,我阅读了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在当时的笔记上,我留下如下几句话:“读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我的感觉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每一个研究中共党史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我只有《红太阳》的电子版,从网络上下载的,在我电脑上保存了多年。今天,我又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包括作者后记和别人的评论。这本书有着怎样的艰辛历程啊!作者无法申请课题,自费购置资料,在香港出版,海关的禁书风波,乃至是否是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也受到争议。
网友西西河说:“我对高(华)老师的第一印象是,他太显苍老了!不到50岁的人,头发白了3/4。为写作红太阳一书,他付出的努力和辛酸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红太阳》出版后,高华继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一度传言他要离开南大。所有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但回头再看看这些坎坷,我们只能对高华先生更加钦佩。
我博士阶段研究历史,博士后阶段研究政治。高华的研究领域也恰恰是历史和政治的结合点。因此,我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思考《红太阳》一书的意义。我们中的多数人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共的错误发端于建国后的反右和文革。实际上,它们的渊源可以反溯到延安整风,进一步是苏区肃反。这就是《红太阳》一书要告诉我们的。
我周围接触的历史学老师,都在钻研“安全”的课题,那些与政治无关、不敏感的领域。而那些政治学老师,则继续在马列著作、正统的党史理论中寻找新的突破点。这些传统文化、共产主义的研究,很容易申请到课题,甚至是重大课题。于是,名利都有了。“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是古人的境界。现在的教师有几个能做到?而高华先生就做到了。
高华搜集了翔实的史料,以事实说话,“不虚美,不隐恶。” 《红太阳》一书叫好者众多,反对者也同样众多。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你要推翻高华的结论,必须首先推翻他的论据,而他的论据是经得起考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逐渐解密,越来越多的证据只会增强而不是减弱高华的论证。
对一个史学家来说,秉笔直书是最重要、最可贵的品格。司马迁的《史记》为何被后世传诵?就是因为作者和作品相映成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千古悠悠,正气不绝。高华先生继承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因子,写出了不朽的传世之作。
在《红太阳》之后,高华又发表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长征》等出色的作品,给我们更多的启迪、更多的思考。五、六十岁,正是一个史学家思想成熟、最能出成果的年龄,而我们的高华先生不幸英年早逝,痛哉!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诞辰日,研究了一辈子毛泽东的高华选择在这一天去天国,是不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
很多年以后,二十世纪的中国史会有更公正、客观的论述。高华那种欲说还休、似有所指的语言将被更加明确的结论所代替。即使那一天到来,《红太阳》一书也不会消失。作为中国当代新史学的开山之作,《红太阳》和他的作者高华将彪炳青史。
(作者是山东大学历史学、政治学学者)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