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经济模式及精神文化”和”美国经济模式及西式民主主义精神文化”到底孰将取胜,这取决于六中全会的”文化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将左右世界大局。不仅中国民众,世界也要承认”限制言论自由,在中共专制体制下发展经济”的中国模式是一个选项。

作者:远藤誉 出生于中国长春的日本物理学家、社会学家
来源:日本《中央公论》 
发表时间:2012年1月号 目录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直接译自杂志,无网络版,未经二次校对

今年全年的重要任务是”文化体制改革”

2011年10月15日到18日,中共十七大六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而非拟定”下届领导人”名单。

简略地说,有两大理由促使六中全会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议题。

第一,2002年11月的中共十六大提出,新一届政权的一个政策就是”文化体制改革”。一个非常浅显的理由是,胡锦涛是作为治世十年的谢幕之举再度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其实,”文化产业”的说法首次出现于2000年。在十六大上,”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只被当作新一届政权的一个亮点,但也具有划时代意义。在2007年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政权高呼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要从大局视角将六中全会的”文化体制改革”视作胡锦涛政权的谢幕之举。

第二个理由非常复杂,而且令人头疼不已,这就是改革开放产生的负面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中国人民狂热地歌颂中国共产党,奋发学习毛泽东思想。经历过革命战争的笔者,曾和中国百姓一起怀着严肃庄重的心情,狂喊”向前看”的革命口号。

然而,数次政治运动和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逼得人民担惊受怕,年轻人在文革时期的破坏行动导致道德沦丧。人民彼此猜忌,以至于这个时期被称作”流毒”时代,连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精神支柱也荡然无存。

正因此,邓小平1978年开启改革开发政策后,人民便如决堤般开始”向钱”冲。”牟私利”等原本受到严格处罚的行为不仅获得认可,还受到鼓励。老百姓也自嘲地将”向前看”改称”向钱看”,在拜金之路狂奔不止。

其结果是,中国经济确实取得飞跃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非但没有对中国形成打击,反而让中国政府着力刺激内需,经济一片繁荣,以至于一些企业饱受蓝领工人短缺之苦。在汽车和家电产品方面,国货也实力日增。

由于消费欲望较高的中产阶级激增,世界各国蜂拥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不再是世界工厂,而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让这变成现实的,正是中共政权。因此,重要的是维持社会主义体制稳定发展。”中国政府心怀自信,正在说服公众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正当性。而且,中共还建立集体领导制,避免出现所谓的”独裁”。中国规定,国家主席最多连任两届,以防单个领袖长年处于权力之巅滋生出腐败。

那么,中国的未来一片光明吗?

不,未必如此。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沦丧,社会主义体制存在从内部分崩离析的风险。这可以追溯到文革。”流毒”时代后,中国没有从正面审视社会主义精神,或者重建精神支柱,一夜之间冲向了钱。

也就是说,让中国社会主义体制面临风险的,不是经济,不是政治,也不是军事,而是”精神文化”。因为危险藏于民心之中。中共的危机感在中央媒体的报道中一览无遗。因此,六中全会主题”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赌上中国国运的国策。

下面解读一下六中全会公报。

公报的完整标题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键点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分。全文约1.5万字,分九部分,均是口号式语言,很难看出具体要做什么。

因此,很多外媒便”各自”解读,”强化网络管理”、”加强国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和”加强软实力 对欧美的危机感”,诸如此类的片段式解读不占少数。每种说法都没有错,但分析大背景,指出”文化体制改革”刻不容缓的报道却十分鲜见。

可以将六中全会公报的骨架分成四类。

第一,为适应新形势,要从战略上加强令人堪忧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强化中华文化产业”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点落在”中华”和社会主义上。

第二,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就是要实现”人民可以平等享受文化的社会”,以文化手段缓和引起社会不稳的”贫富差距”。

第三,强化基于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在思想文化领域打赢国际竞争。公报指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公报强调”要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权”,这值得关注。

第四,要战略上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新局面。公报称,”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中国心中的苦恼可见一斑,它将执行战略性政策,力争营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中国在社会主义体制下,打赢了非社会主义的自由竞争这一市场经济之战。这意味着,以带中央集权色彩的中共专制为基础的”中国经济模式”宣告成功。

但在一个问题上,中国仍未取得成功,或者说面临可能失败的危险,这就是在推进”中国经济模式”的同时,如何保留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正因此,公报频频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词。

文革后,中国不正面重审”社会主义思想”,一味”向钱冲”,致使”道德沦丧”和”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扼杀西方民主主义之根”尊重个人和个人自决思想”的情况下,随着经济异常膨胀,人们通过改革开放的窗口接受了西方文化及其派生出来的观念所致。

公报称,”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关系亟待加强”,不过中国人民会重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其实,胡锦涛政权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致力于此,但”价值观”并未朝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

重返毛泽东时代?

六中全会结束后,全国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开始开展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的活动,”学习六中全会精神”。

2011年10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宣布将在中国公民的身份证上登记”指纹”信息。据悉,决定定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此外,关于电视节目,中国政府此前对节目制作和播映实施整套监管,今后则将实施制作民营化,但不下放播映权的管理办法。制片方承担风险,而政府的监管措施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电视台开始频繁播映地方民间艺术和戏曲节目。

然而,打造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国际市场化,而这将导致精神文化远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在于,中国一旦这么做,最终将不得不接受温家宝总理提倡的”普世价值观”。但中共方面认为,”普世价值观”是一种和西式民主主义相联系的哲学,心存厌恶。

在这种背景下,中共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提出”唱红歌”口号,强烈主张重拾毛泽东思想,博得部分百姓欢迎。这看上去似乎和六中全会精神如出一辙,但和改革开放背道而驰,与政府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矛盾。

但唱红歌似乎取得了成效,最近青年共产党员增加,在全部8026.9万名党员中,年龄35岁以下青年的比例已超过70%。

然而,35岁以下这代人既是在天安门事件事件后开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代,同时也是看着日本动漫和动画片长大的一代。他们的精神文化是自由开放,而非”又红又专”。因此,这一代是否会按六中全会精神行事是个未知数。一般而言,很多青年对政治和社会主义漠不关心。

中国何去何从?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将打造一种怎样的长期战略。

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外媒只注意到”和平”的字面意思,很多报道只讨论中国的军事威胁。对此,笔者的一位中国政府高官友人说:”政府只想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打仗的话,经济也好,社会也罢,都会毁于一旦,对百姓和政府都没好处。

其实,中国的军力要30年才能赶上美国,所以决不可能侵略外国。假如外国势力侵略中国,进入大陆,那会发生什么?日本侵华战争应该让世界明白了会是怎样的下场。因此,我相信中国既不会发动战争,也不会受到侵略。”这位友人同时补充说,领土问题则另当别论,这方面中国将寸步不让,因此日方尽量不要碰这个问题。

然而,胡锦涛主席在致信祝贺10月20日的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大会之际称,”要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质量效益,为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由于台湾和平统一的夙愿未果,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也许是为了防范美军介入,但在局外人看来,很难找到这和”和平”的契合之处。政府高官的话是否属实有待今后验证。

不少国家对经济实力日增的中国的霸权怀有忧虑。美国正试图通过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牵制对东盟各国施加影响力的中国,拉拢日本,以包围中国的形式打造一个由其主导的经济圈。

对此,中国称”美国想吃掉亚洲的美味蛋糕”。不过,宣扬自由贸易的中国也可能主动申请加入TPP。届时,中国将处于西边的欧盟和东边的TPP之间,并在经济上主导东盟。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上加入全球机制的程度越深,共享西式”普世价值观”迫切性将越高。

六中全会还旨在实现社会主义体制和”中国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经济模式及精神文化”和”美国经济模式及西式民主主义精神文化”到底孰将取胜,这取决于六中全会的”文化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将左右世界大局。不仅中国民众,世界也要承认”限制言论自由,在中共专制体制下发展经济”的中国模式是一个选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