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骆驼 | 评论(1) | 标签:时事观点

从一个内地女孩在香港地铁吃东西,到《蝗虫之歌》的诞生,几天之内,一个每天都有可能发生的个别事件,次第升级,逐渐演变成了大规模的谩骂和攻击。在这背后,有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背景,更有一直以来压抑在香港内地两地民众心头的纠葛。

内地人被称为“蝗虫”,这早已不是第一遭了。在几年前,被国服审批搞的七荤八素的大陆魔兽世界玩家,就因为大批涌入台湾服务器,而被戏称为网路的蝗虫。虽然游戏世界发生的虚拟事件比起本次风波只能算是小众,但观其行、闻其声,竟颇有相似之处。台湾玩家对大陆玩家的批评,首先是污染了原本清静的台服环境;其次是占用了大量服务器资源造成拥堵;还有两岸文化的隔阂,让游戏中的交流变得不那么通畅。

我们看到,在面对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碰撞时,无论是香港还是台湾,对内地最直接的反应都是素质低下,然后便是对大陆同胞(和小小的台湾、香港比起来,这个群体的数量的确是过于庞大了些)占用其资源的不满与恐慌,最后,导致歧视和冲突的,归根到底往往还是历史造就的文化隔阂。面对这种隔阂,恐怕任何人都要承认,我们的确是同胞不同命。

我想,任何人都不希望被别人称为“蝗虫”。在这些无奈的事件背后,隐藏的无非是正常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罢了。只需要看一看《苹果日报》头版那副蝗虫广告的文案,我们便能够知道为什么内地百姓要冒着被歧视的风险进入香港——为孩子购买没有危险的奶粉,为自己寻找可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为了下一代能有一个不被歧视的身份等等。而相应的,香港人也理所当然地害怕起来了,因为那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只有百年来辛苦培育出的稀缺公共资源,确实无法面对十数亿人汹涌澎湃的可能性(当然不可能所有内地人都进入香港,但“内地人”或者“大陆”这些词汇本身,就包含着对庞大数字的恐惧)。

因此,在蝗虫事件中,可能有些做法是错误的(比如围堵大陆游客),有些则有误会的成分(比如孔庆东的“狗事件”),但不能不承认的是其隐含的那些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这边闹的正欢,大洋彼岸却传来消息,说美国国务卿克林顿正式向美国国土安全部提出要求,给予持台湾护照者免签证待遇。抛开所谓意识形态之类的高端问题不谈,这看起来不太相关的两件事,其实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要想受人欢迎,前提是相互的尊重与信任。好比两个人交往,一个人欢迎另一个人随时来家里做客,前提一定是被邀请者不会把屋子搞的乱糟糟,也当然不会做出偷拿家里的东西之类的事情。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被同胞称为“大陆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时候真是挺无奈的。我们善于自嘲——坊间有云“少壮不努力,一生在内地”。就在这两天,根据那版蝗虫广告改编的各地各种平面作品纷纷出炉,天津人说BKD们完蛋去,成都人说欢迎来这里做吃货,鸽子们说咕咕咕……可以想见,这些网络冷幽默的创作过程,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无奈——我们不仅仅不能和世界同步,还要遭受到同胞的白眼。

时下里,人们流行着一种分裂的情绪,一方面,提到国家便首先感到强大而自豪,尤其在经济上,似乎真如小品所言“风景这边独好”;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人们却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这种心情促使他们抢购奶粉,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乃至移民。这种分裂很可怕,因为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一个由整体缺乏安全感的个体组成的国家,无论看上去多么强大,本质上都还是虚弱的。我们搞了三十几年的经济建设,增加了GDP数字,充实了钱包,却没有建设起人的尊严。这才是我们被称为“蝗虫”的根源。

没有人希望被称为“蝗虫”,我们不是蝗虫,我们只是一个个希望生活的更好的人而已。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