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有大陸學者指出,現在的中國大陸宛如「怨婦社會」,人們對國家體系心存不滿,事事不論對錯都埋怨,未來5至10年恐怕是執政黨「改革的最後一次機會」。大陸官媒也指出必須改革已成為共識,本文對大陸當前各種改革呼聲做了梳理,但其宣揚的改革目標顯然仍趨保守。
改革的話題最近很熱。我們想通過此文釐清中國社會圍繞改革的共識是什麼,爭議是什麼,未來改革的可能情形是什麼。
圍繞改革的最大共識,是「必須改革」這個判斷。該判斷來源於中國過去30多年改革帶來的好處,也來自其他一些國家拒絕改革或改晚了導致「革命」甚至國家解體的教訓。
必須改革的內涵
對「必須改革」中「必須」的含義,存在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目前「面臨危機」,所以「必須改革」。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現在談「必須改革」與1978年時的語境完全不同,現在不是經歷大災難、大危機後的「非改不可」,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把國家帶向夢想了一個多世紀的民族復興,「必須改革」是中國繼續強勁發展的內在邏輯。
政改有大爭議
對「改什麼」和「怎樣改」,中國社會都有爭議。圍繞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爭議都很具體。這當中有對「利益集團」的批判,有對不公平的指責,有對政府調控不力的抱怨。但總體看,這些爭議大體屬於「就事論事」,而且被看成是「不可避免的」,它們的政治化程度較低,沒有對改革的節奏形成挑戰。
最大的爭議簇擁在政治體制改革周圍。對什麼是政治體制改革,爭議就很大。官方只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概念,具體闡述很少。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不斷推進的行政體制改革,就是政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國的政改一直在推進中。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政改的核心應當是改變權力的生成機制,政改就是不斷推進票選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它的終極目標是在中國實現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
還有相當多的人,對政治體制改革沒有做過思辨,但大體認為「發展民主」以及與此相關的一些改革屬於政改。對他們來說,政府接受更多的監督,對官員問責制的建立,輿論多元化逐漸成型,都或多或少跟政改有關。
當前圍繞「改不改革」的爭議,主題經常搞串。對政改的爭議,會影響對經濟及社會領域改革的感受。比如因為認為「政改不足」,就籠統評價說整個改革都「停滯不前」。
雖然具體爭議很多,但對改革大方向,即中國應該建設有中國政治特色的現代國家,還是應當在政治上西方化,走模仿美歐之路,社會已在形成選擇前者的主流意見。這個主流的內涵是:包括中國的大多數人,包括中國大多數政治和經濟精英,以及大多數知識分子。
主張中國徹底西化的人,在知識精英中所占的比例,比在其他群體中占的比例相對最大。
改革方法有分歧
對於未來改革的情形,或者說未來改革的根本方法,同樣存在不同看法,但主流意見也變得越來越明顯,那就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支持漸進式改革,不支持激進改革。這種集體意見的形成,主要是中國人看到了自己漸進改革與前蘇聯激進改革的不同結果,而近年來的各種「革命」迄今並未讓世人看到多少好處。
中國公眾對改革還有其他困惑。比如一些人搞不清國家目前是否仍在改革中,因為輿論中批評「改革停滯」的聲音很高。此外很多人知道中國的國情不允許照搬西方政治制度,但對「中國特色」究竟是什麼心裡沒底。
中國發展很快,但顯然未來不能是現在的原樣放大,資源上肯定不行,經濟模式上大概也不行,外交上同樣不行。政改是必須的,光推理就夠了。但怎麼改,的確是篇驚天動地的大文章。
有一些道理肯定不會錯:改革應促進新共識。政改不是為改而改,不是為了獲得西方的掌聲。它應是為了給中國其他改革創造更大空間,為了解決腐敗等中國迫切的政治難題。同時,它也是為了在複雜的全球化競爭中凝聚更多的中國國內團結。
(摘自《環球時報》2012-2-24,原題:必須改革成共識 改什麼怎樣改存爭議)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